Page 96 - 《社会》2014年第1期
P. 96
群体性事件的情感逻辑
新闻”,“ 犖犉犠 报道失实,丧失职业道德”等标语开始出现在村口的醒目
位置,并被放到网上。在 11 月 21 日的集体上访中,村民更是注意情感
的自我约束, 13 村里还专门组织了维安队,以防止外来人员破坏。从流
传出来的图片、影像以及媒体报道看,上访过程中村民虽然通过喊口
号、拉横幅、打标语等方式表达诉求,但对口号设计和标语排放都做了
周全的考虑和安排,如排头的几条巨大横幅分别是“一手遮天,扼杀民
主,官商勾结,毁我家园”、“誓死捍卫耕地, 犇犎 人民绝不妥协”和“拥护
共产党,拥护党中央”,内容激昂、夺人眼球,却合规,而一些有可能被认
为是超越具体利益,包含一般性政治诉求的标语则只出现在很小的旗
子上。组织者是要以这样的安排来告诉政府, 犇犎 人所关心的是切身
利益,没有他想。 14 而上访队伍在行进过程中也始终注意秩序,避免极
端行为,到达 犔 市 政 府 后,大队 人马席 地静 坐,在市领 导收下诉求 信
后,上访队伍旋即有序回村,整个过程显示了对理性维权的周全考虑。
(四)情感巅峰:悲情倾诉与正义表演
从 犇犎 事件情感发展的轨迹看, 12 月 9 日是一个转折点,之后,官
民双方其实都将对方和自己逼到了无路可退的境地。此时,村民的抗
争会怎样发展,还能持续多久,谁也无从知晓,也许政府在定性事件时
对一切可能的结局都已做了考虑,也许村民仍会坚持,也许他们在事件
被重新定性所引发的“合法性焦虑”的重压下会最终放弃抗争……然
而,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此时突然发生了连政府都不愿意看到的
犡犑犅 在狱中猝死的情况。突发的意外又一次引发了道德震撼,使 犇犎
陷入极度的悲情与激愤之中,更令政府进退两难。
死亡作为集体行动的起因,不在于死亡本身,而在于生者对死亡特
别是惨死的反应,这一点尤其能够触动人们心中最为强烈的情感因素
(塔罗, 2005 : 49 )。 犡犑犅 之女 犡犑犠 在接受香港记者采访时反复提及父
亲遗体的累累伤痕,不能接受父亲意外猝死的说法。 15 其他的村民也同
13. 有关对当天上访更全面细致的报道,可参见张倩烨新浪博客: 犺狋狋 狆 :// 犫犾狅 犵 .狊犻狀犪.犮狅犿.犮狀 /
狊 / 犫犾狅 犵 _ 54犪犳犫犱390102犱狑狓狅.犺狋犿犾 , 2013 年 1 月 13 日访问。
14. 对 犇犎 事件中所使用标语的详细分析,可参见:蔡元慧、党浩、穆怀林, 2012 ,中国农民群
体性事件中的组织传播与情感研究———以 2011 年 ××犇犎 事件中的标语使用为例。台北:
中华传播年会 2012 年会议论文。见中华传 播 学 会 官 网( 2012-07-07 ): 犺狋狋 狆 :// 犮犮狊.狀犮犮狌.
犲犱狌.狋狑 / 犺犻狊狋狅狉 狔 _ 狆 犪 狆 犲狉 _ 犮狅狀狋犲狀狋. 狆 犺 狆 ? 犘 _ 犐犇=1446牔犘 _ 犢犈犃犚=2012 。
15.犡犑犠 称政府将父亲身上的伤痕解释为“尸斑”。
· 8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