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1 - 《社会》2014年第1期
P. 91

社会· 2014 · 1

   有“破坏财产罪”等,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还特别强调有境外势力介入事
   件。接着, 犣犔犎 、 犡犑犅 等 5 人被抓,局势再度紧张。从 12 月 10 日起,公安
   与村民均在村外出入口设置关卡,各做预防,由此, 犇犎 村形成了与政府
   的公开对峙。次日,又传来 犡犑犅 猝死的惊人消息,事件再度被激化。按
   政府的说法, 犡犑犅 系心源性猝死,但 犡犑犅 的亲属与村民并不接受这一说
   法。政府担心事情闹大,迟迟不归还 犡犑犅 的遗体,这更惹恼了村民。自
   此,村内每天集会游行,并与驻守村外的公安武警针锋相对。
       除了公开与官方对峙,事件升级的另一大标志是媒体与网络力量的介
   入。 11 月 21 日村民上访之后,开始有大批内地、港台以及外国媒体关注该
   事件,甚至少数媒体的记者还住到了村里。 12 月初事态突变后,又有国外
   和港台媒体进村,他们扮演起向外界通报情况的角色,而村民也通过微博
   等方式向外发布信息,网民们则设法通过各种方式了解消息,并开始声援
   犇犎 。在此背景下, 12 月 20 日, 犌 省派工作组进村解决问题。工作组正面
   回应了村民的诉求,还答应对之前违法的村民不予追究。由此,这起在国
   内外产生较大影响的事件最终以有利于 犇犎 村民的方式结束。

       三、 犇犎 的情感轨迹

       应星( 2009 )以“气场”概念来分析群体性事件中的情感,认为它是
   由“未组织化的群众为了发泄不满,相互激荡而形成”。不过,“气场”
   所突出的是情感的交互性及其与事件爆发的关系,却未必能厘清事件
   中情感的发展与演进。而本文通过对 犇犎 事件的分析所期望揭示的,
   则是大规模、持续性群体性事件中的情感轨迹。
       (一)情感酝酿:不公认知与行动筹划
       从情感角度讲, 犇犎 事件的酝酿期也就是村民的不满与怨愤生成、
   累积及指向日渐清晰的时期。在此过程中,对不公平的认知发挥了关
   键性作用,而不公的指向则集中于村里卖地。其实,村里大量卖地主要
   发生在 20 世纪 90 年代和 21 世纪头五年,当时村民虽然也有异议,但
   质疑声并不普遍,因为当时人们尚未普遍意识到土地的价值,而且,当
   时大多数的村民已经不以种地为生,外出经商和渔业才是村民的主要
   收入来源。 7 可见,在卖地与不公之间并非一开始就形成了认知关联,


   7. 参见:武孝武、唐逸如, 2013 , 犇犎 僵局[ 犖 ],社会观察( 4 ): 30-37 。

    · 8 4 ·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