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 - 《社会》2014年第1期
P. 25
社会· 2014 · 1
信任的保证,而中 国 人 走 出 的 信 任路 线却 从“诚”开始,然 后进入“仁
爱”,再到“信义”直至“背信弃义”的过程。
为了便于论述西方个人主义的特点,我们需要先来解读一下西方
学者关于信任的主要定义。根据目前西方文献中有关信任的形形色色
的定义,笔者大致将其归结为以下五个不同的方向:( 1 )对他人善良所
抱有 的 信 念 或 一 种 健 康 的 心 理 特 质 ( 犠狉犻 犵 犺狋狊犿犪狀 , 1974 ; 犆狌犿犿犻狀 犵 狊
犪狀犱犅狉狅犿犻犾犲 狔 1996 ; 犛犪犫犲犾 , 1993 ; 犃狀犱犪犾犾犲犲犫 , 1995 ; 犜犺狅犿犪狊 , 1998 ;
,
犕犮犾犪犻狀犪狀犱 犎犪犮犽犿犪狀 , 1999 ; 犇犻狉犽狊 , 2000 );( 2 )对 他 人 特 点 的 反 应
( 犛犮犺狅狅狉犿犪狀 , 犇犪狏犻狊 犪狀犱 犕犪 狔 犲狉 , 1995 ; 犕犻狊犺狉犪 , 1990 ; 犕犮犽狀犻 犵 犺狋 ,
,
犆狌犿犿犻狀 犵 狊犪狀犱 犆犺犲狉狏犪狀 狔 1998 ; 犠犺犻狋犲狀犲狉 , 犅狉狅犱狋 , 犓狅狉狊 犵 犪犪狉犱 犪狀犱
,
犠犲狉狀犲狉 , 1998 ; 犇狅狀犲 狔 犆犪狀狀狅狀犪狀犱 犕狌犾犾犲狀 , 1998 ; 犚犻狀 犵犪狀犱狏犪狀犱犲
犞犲狀 , 1992 );( 3 )对 他 人 行 为 的 期 待 ( 犚狅狋狋犲狉 , 1967 ; 犔犲狑犻犮犽犻犪狀犱
犅狌狀犽犲狉 , 1996 ; 犆狉犲犲犱 犪狀犱 犕犻犾犲狊 , 1996 ; 犌狌犾犪狋犻 , 1995 ; 犅狅狅狀 犪狀犱
犎狅犾犿犲狊 , 1985 ; 犇犪狊 犵 狌 狆 狋犪 , 1988 ; 犅犺犪狋狋犪犮犺犪狉 狔 犪犪狀犱犘犻犾犾狌狋犾犪 , 1998 );( 4 )
一 种 有 待 证 实 的 冒 险 行 为 ( 犇犲狌狋狊犮犺 , 1958 ; 犎狅狊犿犲狉 , 1995 ;
犛犮犺狅狅狉犿犪狀 , 犇犪狏犻狊犪狀犱 犕犪 狔 犲狉 , 1995 ; 犖狅狅狋犲犫狅狅犿 , 1996 );( 5 )对社会 系
统正常 运 作 的 某 种 期 待 ( 犅犪狉犫犲狉 , 1989 : 11 ;福 山, 2001 : 35 ; 犈犪狉犾犲犪狀犱
犆狏犲狋犽狅狏犻犮犺 , 1995 : 38 ;什托姆普卡, 2005 : 33 ;吉登斯, 2000 : 30 )。在以
上这些五花八门的定义中,笔者首先可以从中挑选出以下一些关键词
语:善意、诚意、德行、利益、信心、信念、承诺、动机、认知、能力、行动、理
性与非理性等。然后再对应以信息、预期、风险乃至博弈等来给出自己
的定义。然而,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明白这些词语的文化价值在哪里?
其实它们背后的价值体系就是个人主义。作为个人主义的价值体系,
西方学者试图阐明的问题是:群体(或环境、社会、市场)中的个体如何?
个体组成的群体(或环境、社会、市场)又如何?基于这样的思考框架,
他们对个人的社会性基础假定是:自我与他人的各种关系。而信任就
是在这一框架中对行动者面对其社会环境时在预期性和风险性方面的
研究。沿着这样的思考路径,西方学者一方面十分关注个体的信仰、信
念、信心等问 题,另 一 方 面 也 同样 关注 组织 中的信 任(克 雷 默、泰 勒,
2003 ),作为社会资本的信任(帕特南, 2001 : 195 ;福山, 2003 : 74-75 )以
及信任与民主的关系(沃伦, 2004 )等。
可是,中国文化关于信任假设的重心却不在这里。有关两者的区
· 1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