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2 - 《社会》2014年第1期
P. 172
变迁中的基层治理资源及其治理绩效
着没有办法。但怎么查呢?要是把大家的黑地都查了收了,
老百姓也不答应。后来,我们就出了个主意,把小亩变成大
亩,以前 660 平方算一亩,现在就按 800 平方算一亩。方案出
来,大 家 都 满 意,我 们 就 这 样 查 了。 (访 谈 记 录
犎犆犎犇犕犌犙0902 )
当新任村长上任进行全村土地测量时,为了保障村民拥有黑地的
“基本权益”以推动清查工作,河村制定了统一的测量标准,将一亩的标
准由 660 平方米扩大到 800 平方米,即河村村民所讲的由“小亩”变成
“大亩”。这样,新标准的一亩事实上就相当于原标准的一亩二分地。
清查完河村的土地,村委会将全村的税费任务依照新测量的土地面积平
分并落实到各小组。这一将黑地平均化的做法虽然没有改变黑地的性
质,但改变了黑地的分配,解决了村民因税费不均而拒交税费以及与村
组干部的矛盾,化解了危机。
这场通过黑地来解决由黑地所引发的治理危机的实践之所以能够
得以顺利实现,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的公平观。在“小亩变大亩”的黑
地清查之前,最先有不公平感的是那些税费负担较重的村民,他们将这
种不公直接指向了小组长,认为是小组长工作不力造成了组民税费负
担重,于是拒绝配合小组长的税费征收,而这反过来也使那些税费较轻
的小组组员同样产生了不公感,即“凭什么别人不交而我们要交”。最
终,村民们在村庄层面达成了清查黑地以使全体村民公平交纳税费的
共识。除了农民公平观的影响,村组干部的更替也提供了清查“黑地”
的契机,因为黑地的产生往往是村组干部摆平关系、进行社区治理的一
个结果,如若原村组干部自己再将这些给了农民好处的黑地清查出来,
在村组干部看来,这就如同是自己扇自己的嘴巴,因此,在其任职期间
往往很难产生改革动力,而新上任的村组干部则更容易进行此类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这一波波的黑地清查浪潮,乡镇干部仍然不闻
不问。在乡镇干部眼中,最为关心的是税费征收问题,只要村庄能保质
保量地完成税费征收工作,税费总额如何在村庄社区内部分配,他们并
不关心。这些有着丰富基层经验的乡镇干部,自然知道河村黑地的猫
腻,但他们并未对这一现象的合理性提出过任何质疑。从这个意义上
说,黑地的存在也是乡村两级干部的某种默契:乡镇默认黑地的存在,
村庄及时交纳所应交的税费。
· 1 6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