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6 - 《社会》2014年第1期
P. 166
变迁中的基层治理资源及其治理绩效
表示异议。在乡镇干部看来,“别人多获得的收益只要不降低自己的收
益便可以接受”,只要村里能够配合完成税费征收,对具体的治理方式
则不加干涉。
除了上述因制度遗留造成的公地黑化之外,分田到户后基层政府的
行为也促成了农民承包地的黑化。 1983 年,河镇政府以行政手段推进了
一项“逼民小康”的措施———动员村民在房前屋后挖建鱼塘。这一政策
的初衷是乡镇领导希望农民在粮食有保障之后,通过自行喂养水产来提
高生活水平(“能够顿顿吃上鱼”)。河镇政府动员农民家家户户在房前
屋后挖一个三五分地的精养鱼塘,在鱼塘内养鱼、泥鳅和鳝鱼等水产。
为了推动这一政策,河镇制定了货币化的奖罚措施,不挖精养鱼塘的农
户罚款 200 元,挖的农户则奖励 200 元。由于挖鱼塘所占的面积可以从
税费面积中扣除,加之有奖励机制的促动,河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挖建了
鱼塘。但乡镇领导“逼民小康”的措施并不切合当地实际,天旱时节鱼塘
时常干涸,猖獗的小偷常常趁农户外出或休息时将鱼塘里的鱼一盗而
光。此项政策推行三五年后,绝大部分鱼塘被农民还原为耕地,但这些
耕地在转化成鱼塘时从耕地面积中扣除,却不再随着鱼塘返还为耕地而
再度补回,于是,这些从鱼塘还原的耕地便成了农户自己的黑地。
(二)“越走越窄的机耕道”
在河村,组织农民修筑、整理农田间的机耕道是分田到户之后村组
干部的一项重要工作。修筑机耕道主要是为了便于村民生产耕作,但
这一便民利民的工程却总被村民用来拓展自家的黑地。河村一位原村
民小组长程某描述了机耕道频繁修筑背后的隐秘。
每次修机耕道,我们打的报告都是一米宽,也是按一米作
的计划,事实上也是按照一米的标准宽度从道路两旁耕地户
主的面积上扣除的。但农民在实际修路的时候,往往就只挖
七八分,因为七八分就基本上可以通拖拉机或牛拉的板车了。
等机耕道修好之后,道路两旁的农户在犁田时往往一次多犁
一把,这样过了三五年机耕道就窄得无法通行,于是又得再修
一次机耕道,再作计划,再扣除耕地面积。这样一条机耕道
20 年修了四次,路一点都没变,反而还窄了,但路两旁的地在
账 面 上 却 减 掉 了 三 米,这 就 成 了 黑 地。 (访 谈 记 录
犎犆犎犇犆犌犉0903 )
· 1 5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