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1 - 《社会》2013年第6期
P. 91

社会· 2013 · 6

   会的归属感。儿童参与神话戏剧及其扩展形式,犹如自我认同的发展课
   程,这对经历灾难后的大多数儿童来讲都非常必要。参与角色扮演、台
   词叙述、情节表演、故事讲述以及故事游戏和绘画等,所有这些都会让儿
   童感受到自己和同伴成为关注的中心和兴趣的焦点。借助于群体互动
   来探索和发展自我,是同伴基础上的精神交流、分享与承担。
       4. 认知促进的集体表征
       “木姐珠与斗安珠”的叙事功能对于羌族社区的成人和儿童心理复
   原的意义同样体现了人类关注自身命运、灾难、挫折的文学艺术手段所
   具有的认知心理发展的基本要素。对于灾难的积极性寓意解释就是其
   突出方面。在释比经典的唱词中,神话“木姐珠与斗安珠”的故事表现
   了羌人对于世界、人生、命运的哲学观点,尤其是长久以来,岷江峡谷经
   常发生的地质灾害对羌族社会生存造成巨大威胁,因而产生了许多关
   于灾难的极为深刻的思考和积极的人生哲学。故事叙事始终遵循着灾
   难所包含的毁灭与生长、黑暗与光明、生命与死亡等最为本质的彰显成
   长、孕育、包容、希望的积极解释的轨迹,表明不是所有的创伤都只是负
   面的。另外,在创伤叙事的公共认知方面,叙事的本土方式意味着无涉
   个人具体创伤经历的陈述与报告,而是利用文化领袖释比锡拉祖师神
   圣而威严的话语所表达的创伤阐释,为各种受灾难影响的创伤表述提
   供一个多角度创伤叙事公共认知的参照文本,使其将灾难影响或创伤
   经历产生的广泛性反应变得可认识化、可理解化并使其正常化,进而帮
   助儿童将创伤经历中的负面情绪从公共认知的表达方式中分离出来,
   以促进儿童对于难以形容、难以表达的灾难记忆产生普遍性脱敏。
       5. 信念与神话精神
       作为羌族集体无意识心智交流的神话叙事,是建构族群本土信念
   的主要方式。神话故事隐喻着道理、价值和规范,通过叙事融汇在羌寨
   生活习俗的方方面面,构成了帮助儿童心灵成长的传统经验路径。因
   此,基于神话故事信念建构的根基是集体下意识的心智活动,在儿童身
   上体现为他们从“原型”那里获得的神话精神。羌族儿童以敬畏心看待
   释比神话中的英雄和神祗,因此会对释比倡导的劝诫坚信不疑,并会以
   公正仗义的态度分辨是非,在张力强大的神话世界所提供的想象力中
   去发现解决问题的路线图,进而以神奇勇敢的精神面对灾难经历的挑
   战。所有这些更会在同伴协作(扮演、游戏、玩耍)的环境中愈加突出。

    · 8 4 ·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