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9 - 《社会》2013年第6期
P. 89
社会· 2013 · 6
形式都尽可能体现以儿童为中心的角色扮演。这就使文化交流实践的
替代性经验不同于“让我告诉你”式的宣教模式。角色扮演包含了对特
定角色的理解、交流、互动和再创造。这是由特定文化背景下应对灾难
影响之心理经历的境遇构成。尤其是在乡村的活动,故事传讲和游戏
活动完全是在同伴而不是班集体等类行政性的群体中开展,其交流和
互动的效果必然会比一般公共卫生知晓率导向的策略更为显著。并且,
神话的宽容和张力使叙事始终是包容性的和动态的,因而可以在质疑、
修改中发展,使儿童学会领悟解脱心灵困境可选择的多样性,从而尽可
能避免儿童在脱离真实生活场景的“被辅导”和“被治疗”中强迫做不合
时宜的个人努力。
(三)文化经验的集体表征
借助本土经验文本,将灾难和创伤经历加以集体的定义、解释和概
念化,建构信念系统以促进适应的集体表征过程。这种以神话叙事作
为儿童学习和掌握应对挫折与促进心灵成长的本土经验,既是当下的
集体叙事行动,也是历史的建构。
1. 集体无意识交流
可以说,神话是儿童集体无意识心智交流最典型的集体表征方式。
神话故事“木姐珠与斗安珠”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故事传讲、乡村戏剧、游
戏、绘画等扩展叙事方式,在儿童看来,就是他们精神世界的交流方式,
也更接近潜意识中的天性、志趣、悟性、激情、浪漫情调,并且符合儿童
与神话故事间以混沌、直觉、互渗、灵性、启迪等下意识思维一致性交流
和感悟的基本程式。重要性还在于,儿童借助神话叙事的角色展演、讲
述、象征、投射表达与交流的过程本身就是体现其灾难心理社会表征发
展的集体努力。正如荣格( 2011 : 121-144 )试图告诉我们的,神话对于
儿童来讲就是借助神话世界实现心灵成长的重要路径。这是源自儿童
心理“原型”( 犪狉犮犺犲狋 狔狆 犲 )的集体无意识的表现,是由继承而来的精神活
动方式,是先验的存在,是进化史、发展史、实践史当中的群体构成的产
物,是族群的早期经验作为儿童心理原型的精神活动方式,因而明显地
表现出与神话思维天然的一致性及其与儿童共同具有的“天人合一的
混沌性”、“万物有灵性”等特点。按照神话精神分析的观点,这个经历
了遥远过去而成为儿童心理原型的东西能够以神话的语言去经历和表
达。神话这种集体表征方式,它千百年来在族群精神生活的交流史中
· 8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