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5 - 《社会》2013年第6期
P. 85
社会· 2013 · 6
化传统观念、价值和共同体实际生活来定义、理解、选择自己的观念和
行为。因此,借助艺术、故事、传说、仪式作为集体无意识的心智共享的
文本交流方式,往往是传统社会中族群共同体发展关于生活问题的集
体领悟、理解和集体应对表征的基本方式。这种传统文化语境中人际
交流的表达型集体主义,显然与“低语境”( 犾狅狑犮狅狀狋犲狓狋 )的西方社会中
人们在(家庭、亲属以外的)个体间直接、公开、外在、程序化、商业化、快
速以及媒体化的“知识文本交流方式”有所不同。虽然许多更高一层的
国家层面的文化同时存在这两种语境不同程度的交叉,但是,在西方社
会与传统社会知识文本的跨文化交流运用中宏观层面的基本语境差异
仍不容忽视。这一点是以跨文化心理学在文化的全球性维度中获得的
,
广泛数据为基础的( 犆犺犻狌犪狀犱犎狅狀 犵 2006 : 88 、 114 )。
基于这个前提,回顾过去十多年间健康促进行为改变领域,正如威
斯顿( 犠犲狊狋犲狀 , 2001 )指出的,以认知科学和心理分析为基础的西方心
理—行为干预知识文本,尤其是远离实际生活具有功利含义或商业目
的等专业服务关系的心理辅导治疗,在非西方传统社会中的实践已经
面临普遍的挑战。可以说,西方临床心理学在传统语境下表现出对于
本土文化的广泛不适宜性。相应地,采用行为改变的两大西方核心理
论 (原因行动论和认知行为理论)所指导的行为改变健康促进在传统
社会的实践甚至可以说从来没有真正成功过 ( 犘犻犪狀狅狊 , 2004 ; 犎狅狉狋狅狀 ,
2006 )。这样的情况也同样存在于中国少数民族社区健康行为促进的
实践中(王曙光, 2005 )。结合西方知识与传统文化经验来理解族群心
理—文化—社会问题早在自弗洛伊德、荣格、列维—斯特劳斯、马林诺
夫斯基、本尼迪克特、米德的工作中就已开始尝试。此后,西方知识融
入传统文化经验开展的临床心理辅导治疗,特别是儿童心理创伤康复
治疗和心理弹性促进研究也有了更为深入广泛的探索( 犉狉犻犲犱犿犪狀犪狀犱
犑犪狉犪狊狅狀 , 1994 ; 犘犲犲犽 , 2008 ; 犕犪狉狊犲犾犾犪 , 犲狋犪犾. , 1996 ),一些学者讨论了
不同族群和亚文化社群中儿童的各种非西方文化的 犘犜犛犇 及其相关慢
性症 状,而 其 他 学 者 ( 犠犲狉狀犲狉 , 1981 , 1982 ; 犝狀 犵 犪狉 , 2004 ; 犝狀 犵 犪狉 , 犲狋
犪犾. , 2007 ; 犜犺狅犿犪狊犪狀犱犑狅犺狀狊狅狀 , 2007 )在对不同族群语境中临床的和
社群背景的儿童康复策略适宜性进行测量的基础上,提供了不同文化
少数族裔儿童心理创伤康复的实践策略。不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虽
然把握好宏观层面语境差异的跨文化知识文本能够在文化适宜方面迈
· 7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