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7 - 《社会》2013年第6期
P. 87

社会· 2013 · 6

   尽管主要着眼于对待事物的情感与促进信念系统的集体无意识心智感
   悟,而不是知识,但是作为针对少数族裔人群心理创伤康复集体解决的
   传统文本策略,故事叙事在族群发展的历史上,作为对集体无意识中被
   压抑的恐惧和希望进行交流的本土心理路径,始终暗喻性地提供了创
   伤经历所孕育的超越心灵困境的正面信息,进而为促进心理弹性发展
   建构起集体无意识心智方式的解决方案。
       但本研究的回归分析也发现,释比神话叙事交流活动对于儿童心
   理弹性康复促进的影响明显存在羌、藏、汉之间文化交叉融合在地域上
   的差别。“木姐珠与斗安珠”的故事在整个羌寨山区无人不知,故事叙
   事的乡村手法对于大多数儿童来说也是适宜的和可接受的,但是叙事
   影响最为明显的还是生活在茂县黑虎、沟口、凤仪、赤不苏和汶川县的
   雁门乡、秉里村和黄土坎村等羌族文化传统更为突出地区的羌寨儿童。
   生活在靠近城镇、受嘉绒藏族和汉文化影响程度较高的儿童,在接受这
   种本土干预的影响方面明显较弱。它同时也与族群内作为文化首领的
   释比的传统影响力以及村一级乡村干部传统风格的保留情况有着紧密
   关系。这就使得儿童把握传统经验与其暴露于叙事的传统氛围、社区
   支持环境、家庭中成员族群身份和社会流动情况、小学教师的民族身份
   和传统知识素养,以及外来志愿者团队在学校开展活动的情况等都有
   着复杂的关系。显然,这些都表明,文本策略必须在考虑到文化语境复
   杂性的基础上仔细裁剪。
       (二)积极性替代的文化经验
       灾难心理创伤康复之所以需要强调着眼于文化,是由文化对于人
   类生存适应与灾难创伤复原功能的本质所决定的。依靠心理进化和遗
   传物质缓慢的自我更新不能满足人类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错综复杂、灾
   难频发、不断变化的环境要求,而文化作为人类集体现象和人类学习与
   解决问题所具有的集体共享功能与更新功能,却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
   人类适应环境快速变化的生存需求。
       神话对于儿童心理复原的特殊意义在于,神话在传统社会中始终
   扮演着改善与提高儿童自我效能感( 狊犲犾犳犲犳犳犻犮犪犮 狔             )的积极性替代经验
   的角色( 犜犺狅犿犪狊犪狀犱犑狅犺狀狊狅狀 , 2007 )。班杜拉( 犅犪狀犱狌狉犪 , 1995 )对“自
   我效能”的研究发现,人们对于自己能否从事某项活动的能力与效率的
   判断,决定和引导着人们能否乐观、积极、热情、自信而有效地投入学

    · 8 0 ·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