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3 - 《社会》2013年第6期
P. 93
社会· 2013 · 6
有不可取代的文化心理效能。另外,组织儿童从事“服务羌寨”活动,通
过参与社区服务,加强共同体生活的紧密联系,发展自我效能,培养健
康积极的心态,这应该看成是传统文本教育对于儿童深入参与共同体
生活实践体验的延伸,何况助人为乐在临床心理学和社区心理学中都
被证明是心灵成长和创伤复原必不可少的重要方式( 犕犪狉狊犲犾犾犪 , 犲狋犪犾. ,
1996 )。从服务社区和帮助他人的付出中能够产生强有力的正面情绪
和健康快乐,由此来看,任何帮助他人的活动都会让儿童意识到自己的
价值。这既是社会赞许促进自我社会价值的广泛正面体验,更是注入
奉献、不畏艰苦以及勇于承担等精神品质的重要教育方式。与此同时,
当地羌寨山村正在深入开展的灾后重建的民居工程、民生扶持、减少贫
困、发展教育、促进公共服务和精神家园建设等社会发展项目,也从大
环境方面提升了共同体发展对于羌族儿童可持续性心理康复的社会背
景意义。
(五)西方个人主义方法论质疑
个人主义作为西方社会中根本性的文化价值,是在经历了漫长基
督教社会“外在授权的自我”和中世纪文艺复兴“自我概念世俗化”的启
蒙思想铺垫、酝酿之后,发展至初期资本主义背景下,公民向王室贵族
申张公民权利的“个人内在授权”的思想进程中所形成的,其核心是主
张个体的神圣性,强调作为个体的人在精神上的独立、理性以及对人的
终极价值和尊严予以绝对重视,其思想根源来自于古希腊思想家普罗
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并以西方启蒙思想家洛克“个人先于
社会 而 存 在”的 本 体 论 哲 学 为 基 础 (沙 拉 汉, 2009 : 49-131 ;贝 拉,
2010 : 191 )。在个人主义的理念中,个体具有追求不同于他人的理解、
感受和认识视角的权利,而社会制度及一切公共领域本质上在于帮助
实现个人之间的联系。在哲学意识形态领域个人主义则经历了从笛卡
尔、弗洛伊德、尼采、胡塞尔、萨特、怀特海,到韦伯、雅斯贝斯、海德格
尔、哈贝马斯等哲学、人类学、心理学的概念化的建构过程,尤其是经
历了人本主义、现象学、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在当代的建构,个人主
义成为认识方法论的一个最关键维度,被广泛用于西方心理学、人文科
学和社会行为理论,而临床医学、流行病学、公共卫生和心理治疗更是
个人主义理念得以深入贯彻的传统领域 ( 犇犪狉 犵 狌狊犺 , 2008 : 12-16 )。
西方临床心理学可以说是当代西方个人主义时代中,对代表性的
· 8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