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8 - 《社会》2013年第6期
P. 48

脱耦中的合法性动员


   怎么运转,“中心”怎么定位,一概不干涉。只要能解决问题,怎样都行。
   相比之下,外界的态度就显得不那么友好了,观望成为一种普遍的现
   象,甚至一提及这个未来的“中心”,就马上接上一句“该怎么利用好市
   政府提供的资源,还是有不少疑问的”,而类似于“教授出身的学不会下
   海”的言论更是不绝于耳。 16

       当然,“中心”的一个定位选择是孵化器。正如前文指出的,在国家
   “面向、依靠”的制度环境之下,加之武汉东湖 17 等先行者的标杆作用,
   孵化器的组织形式是那个时代践行转化论逻辑的成功典范,但培训将
   来可以用于该市发展的技术和管理的干部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具体
   怎么搞,依然是孵化器的标签本身无法回答的问题。对此,官方陈述一
   般都会追溯到时任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主任 犌 (也是后来该孵化器的
   领导)在校领导主持的某次务虚会上的英明决策。当时 犌 力排众议指
   出,“战略上要考虑清楚,不做权宜之计”,明确为该市“做了什么是重要
   的”,如“要建一些应用开发中心,要组织一批项目去孵化,还是要做几
   个有显示度的项目”,需要“结合该市的支柱产业做研究”,并“紧密联系
   经发局、科技局”获得反馈。通过调研和沟通, 犌 坚定地认为,当时流行
   的由地方政府出资供养的零房租模式不足以支撑自我运转,相反,想要
   市场化,孵化器就必须要赚钱。同时,国内所谓的创业中心只是将大楼
   用“死”的做法,盘活孵化器就必须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技术和资金等
   多方面的增值服务。 18 基于上述两点判断, 犌 又在 3 个月后的另外一个

   会议上,提出一个“具有突破性”的制度框架(如图 2 所示)。在这样一
   套制度体系中,一方面保留了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以完成技术创新、
   人才开发和综合管理等工作任务,另一方面又建立起从董事会到经营


   16. 参见:文本材料 犎犪123 。
   17. 比如,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所孵化的早期企业中,可以称之为明星企业的只有楚
   天激光。 20 世纪 80 年代,全国大专院校很流行一个口号,叫做“用科学技术为生产建设服
   务”。受到此精神的感召,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激光教研室多方联系,于 1985 年组
   建了楚天光电子公司,以实现激光技术到产品的转化。两年后,在生产上面临困难的公司恰
   逢创业中心成立,随即入驻并获得了 120 万平方米的生产场地和 10 万元贷款的支持。此后,
   孵化器不断为其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先后几次增资,并于 1992 年帮助其完成了股份制改造。
   同年,楚天的激光焊接机和打标机产品出口到美国硅谷,一炮走红。具体参见:孙文、谌达军,
   “ 两度孵化让楚天激光更亮”,武汉文史资料, 2008 ( 犣1 ): 93-94 。
   18. 参见:文本材料 犖犲0302 、 犖犲0705 。

                                                           · 4 1 ·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