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 - 《社会》2013年第6期
P. 44
脱耦中的合法性动员
度逻辑磋商的结果( 犃犫犲狉 犵2012 ; 犢狌 , 2013 )。经验证明,将网络的微观
,
视角引入 制 度 研 究 是 非 常 有 意 义 的 ( 犑犪狊狅狀犪狀犱犘狅狑犲犾犾 , 2004 ; 犗狑犲狀
犛犿犻狋犺犪狀犱犘狅狑犲犾犾 , 2001 )。在网络理论的辅助下,已有研究者找到了某
些实现组织脱耦的可能性条件( 犔狅狌狀狊犫狌狉 狔2001 ; 犠犲狊狋 狆 犺犪犾犪狀犱犣犪 犼 犪犮 ,
,
2001 )。比如,有研究认为,权威的领导者(如 犆犈犗 )会更容易通过联合
其他有权力的行动者和象征性执行的方式对抗制度环境的压力,实现
与环境 神 话 的 分 离 ( 犉犻狊狊犪狀犱犣犪 犼 犪犮 , 2006 ; 犠犲狊狋 狆 犺犪犾犪狀犱犣犪 犼 犪犮 , 2001 ;
犣犪 犼 犪犮犪狀犱犠犲狊狋 狆 犺犪犾 , 2004 ;张江华, 2010 )。部分对中国问题的研究虽
没有明确归为此列,却也有异曲同工之处。比如,林南( 犔犻狀 , 1995 )对天
津大邱庄的研究发现,独立于社会主义原则和市场机制的地方性的宗
族关系网络构成了经济、政治和社会的一体化制度的社会文化基础。
,
彭玉生( 犘犲狀 犵2004 )对苏南乡镇企业的研究也表明,在市场改革初期
产权制度缺位的情况下,依靠宗族共同体的凝聚力和信任关系保护了
苏南私营企业家的私有产权并最终取得了繁荣。在他们看来,改革带
来的理念变化可以通过政治动员等方式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但
由于存在惯性的社会结构并不会随之马上发生变化,在制度的设计和
实践之间就产生了一定的断层。断层的填补并不能够从改革自身的逻
辑中找到答案,相反,必须借助社会网络在传统的社会文化中寻找资
源。可惜的是,在大邱庄案例的影响下,后续研究也几乎无一例外地局
限在非现代化的经济组织(如乡镇和乡镇企业)层面( 犚狌狊犽狅犾犪 , 2000 ;
犠狌 , 1997 ;纪莺莺, 2012 ;张建君, 2005 ;张顺、程诚, 2012 ;周雪光、艾云,
2010 ),而 且 更 多 只 是 关 注 如 何 通 过 天 然 的 宗 族 网 络 调 动 资 源
( 犎犪犾 狆 犲狉狀 , 2005 ; 犔犻狀 , 2001 ; 犘狌狋狀犪犿 , 犲狋犪犾. , 1993 ),而不 是如何调动 其
他性质的社会网络获得权威领导的合法性,或是如何在合法性的名义
下培育特殊的社会关系模式( 犇狅狉犲 , 1983 ; 犎犪犿犻犾狋狅狀犪狀犱犅犻 犵犵 犪狉狋 , 1988 ;
犣犲犾犻狕犲狉 , 1994 ; 犣犺狅狌 , 犲狋犪犾. , 2003 )。相较而言,孵化器这样一种诞生于
知识经济时代的现代化经济组织,其内部并不天然具备类似乡镇和乡
镇企业中的宗族网络和亲缘、地缘关系,更需要在突破环境神话的过程
中动员并重建其组织合法性,才可能进一步实现组织的经济效率。究
竟哪些社会和文化资源可以利用,已有研究并没有给出明晰的回答。
· 3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