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7 - 《社会》2013年第5期
P. 77
社会· 2013 · 5
词的正确理解。
“ 语言图像论”是逻辑经验主义者普遍认可的认识论观点,“所有的
词都有意义,这就是说,它们是一些代表它们之外的某些东西的符号”
(涂纪亮, 2005 : 59 )。因此,一个科学语词(或语句)的意义就是它所对
应事物(或事实)的图像。在逻辑经验主义者看来,如果人们找不到一
个语词所对应的事物的图像,那么这个语词就不具有科学意义,因此,
“大量传统的和当代的形而上学著作是完全没有意义的,不管它所使用
的形而上学语言可能是多么热情洋溢,多么给人启发和富有表现力”
(穆尼茨, 1986 : 9 )。
上述思想也正是许多对定性研究持负面态度的社会学家所持的观
点。定性研究中的语词大多不具备一个与之对应的事物的图像,人们
无法找到具体的测量方法,即这些语词是不可操作化的。因此,定性研
究的意义是含糊的,其论证是不可靠的,“社会学的定性资料的分析常
常是在深不可测、不可言喻的顿悟和理解的隐密世界中进行”(默顿,
1990 : 96 )。人们评价定性研究时常常会说,定性研究的结论很有趣,能
给人以启发,其潜台词则是:定性研究不能以科学的方式揭示真理。
语言图像论是逻辑经验主义运动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也是早期维
特根斯坦哲学的核心观点:每个命题都可以化约为基本命题的逻辑组
合,而基本命题就对应到基本事态的图像,“命题是实在的图画”(维特
根斯坦, 2010 : 15 )。在后期维特根斯坦开展的自我批判中,语言图像论
成为首要的标靶。
在《哲学研究》的开篇,维特根斯坦( 2001 : 4 )引述了奥古斯丁的一
段话,以此说明语言图像论在西方哲学中的深远根源,随后他评价道:
“我们在上面这段话里得到的是人类语言本质的一幅特定的图画,即语
言中的语词是对象的名称……在语言的这幅图画里,我们发现了以下
观念的根源:每个词都有一个含义;含义与语词一一对应;含义即语词
所代表的对象”。紧接着,他便举例反驳这种“语言图像论”:假如某人
拿着一张字条去买苹果,店主打开字条,上面写着“五个红苹果”,那么
此时店主是如何理解这个短语的呢?按照“语言图像论”的观点,店主
可以指着一个苹果说:“这是苹果”,同样可以指着一个红苹果或其他红
色的东西说:“这是红”。但是,他如何去找到“五”这个语词所对应的图
像呢?如果找不到,是否说明“五”这个词在这里没有意义呢?从这个
· 7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