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 - 《社会》2013年第5期
P. 22
公民身份认同:一个新研究领域的形成理路
三、内部分形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在作为一种新领域的公民身份认同研究
的形成过程中,体现在对其产生巨大影响的前述各种外部的理论流派
之间存在的种种差异(这些差异不仅反映在有关社会政治思想的理论
讨论中,也反映在其他相关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其实也是现实或经验
层面上的各种差异在理论上的反映,它们主要体现在,经验层面上最突
出表现在欧洲公民身份的新观念与制度,形成对欧洲成员国既定的现
代公民身份认同形态构成的巨大挑战;第三世界国家讨论宗教认同与
公民身份认同的关系,依然重视构建民族—国家层面的公民身份认同;
为了解决现代公民身份认同面临的挑战而提出各种出路;世界主义公
民身份对民族公民身份认同一直构成为挑战,晚近十年来随着全球化
的深入而加剧;而在多民族国家内部,以加拿大为典型,对于少数族裔
权利与多元公民身份认同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呈现一种混乱的学术
图景;当然,民族国家的公民身份认同依然非常强劲,突出地表现在多
民族国家中与民族和部族成员身份认同的区别、分离与超越(格罗斯,
2003 ),这方面的讨论主要是侧重于如何通过强化公民身份教育来推进
国家层面的公民身份认同。
如何进一步理解公民身份认同研究的诸多差异呢?按照卡斯特对
认同概念的理解及其类型学划分,我们可以将通过政治权力构建起来
的公民身份认同视为“合法化认同”,如前文阐释的哈贝马斯与瑞纳的
宪政爱国主义、米勒的民族公民身份认同;将为了抵制国家内部所谓的
普遍平等而提倡的地方多元的、宗教文化公民身份认同等视为“拒斥性
认同”,如共同体主义、共和主义的公民身份等;将超越现代国家单一范
畴的公民身份认同归类为“重新规划的认同”,这类认同在理论上的代
表主要有墨菲的女性主义以及激进民主主义公民身份的理论等,而在
经验层面它主要与欧洲公民身份认同与世界主义公民身份等问题相呼
应。为了更便于进一步的讨论,在此我们把上述三种理论思潮的讨论
视为公民身份认同的外部分形,而将接下来的归类分为内部分形。这
部分的讨论主要以欧洲一体化中的民族国家等为背景,具体阐释公民
身份认同议题的内在差异(参见图 1 )。
· 1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