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 - 《社会》2013年第4期
P. 29
社会· 2013 · 4
之处,因为整个生命活动的内在动力只限于满足和衍生源自动物本能
的欲望,所以说,在被拔高的“欲望”标准下,人将成为“残废”,物化的部
分侵蚀、甚至占据了整个生命,使人显得十分贫血。事实上,对人类来
说,自古以来,生命的意义,毋宁说恰似与欣赏艺术一样,原本就是无法
单纯地依靠思想(特别是理性思想)所能挤压出来的,而是必须抖动着
人们的感觉之弦,才可能剔透出来,思想充其量只是被用来整理感觉的
手段而已。因此,企图以“思想性的认知”取代“感情性的感知”是笛卡
儿的“我思故我在”命题过度被渲染并且被不断予以“月晕化”的结果,
尤其是在经过物质化之科学理性的洗礼之后,人类已然几乎被导引陷
入于强调“客观”一元的判断准则的泥沼之中,使人类本有的洞识感受
能力遭到严重的压抑。
的确,在大众传播媒体与网路科技的体制化现象高度、快速发展的
今天,一般人的日常生活确实是为充满着感性符号飘荡和移位之消费
理路所导引着,人们接受(动态)图 像刺激 的机会 远比 承担 静 态 文字
的挑战来得多。由此,非 线性 的综 合情绪 感受愈 益显现 出 比 线性 的
分析理性思考更大的影响力,感性似乎应当有条件凌驾于“理性”,成
为主导文明演进的重 要力道,呼应 着前面所提到 的涂 尔干 与 莫 斯以
及跟随其后的“日常生活学派”的左翼社会思想家们所期待的———以
共感共应的情操来经 营理 想的 社会生 活。然而,历 史发展 的 实 际情
形却是事与愿违,“理性”依旧盘踞于整个社会的核心,占有最主要的
社会机制的 地 位———只 不 过 它 由 明 转 暗,成 为 幕 后 的 藏 镜 人———仍
然主导着现实中的一切。
回顾西方的历史,许多怀着人道精神的人们原来所期待的是,马克
思主义(特别是共产主义的形式)可以取代资本主义来完成他们所相信
的“历史辩证”必然程序,并且也可以藉此实现理想社会的梦想。但是,
后来整个世界似乎向着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靠拢,这样的历史理
路所经营的美梦于焉宣告破灭。在这样的情况下,姑且不论是否如华
勒斯坦( 犠犪犾犾犲狉狊狋犲犻狀 , 2001 )所认为的,因为没有了共产主义与之对仗,
自由主义随之也会自行终结死亡,至少,随着“苏东”体制的“瓦解”,资
本主义体制抢得了主导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至高权,目前而言这已然
是无可否认的状态,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似乎是如此的。也就是说,就
基本逻辑而言, 19 世纪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运作理路所提出的分析,
· 2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