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 - 《社会》2013年第4期
P. 24

拆解“结构—能动”的理论迷思


              行、非凡/平凡、特殊/普遍、富有/贫贱以及尊贵/低贱等原先对反的双
              元样态相互引诱着,彼此以正负情愫交融的状态生生不息地搓糅攻错
              着。这样的双元样态作为人的基本心理认知和感受基架,虽然是持续
              对彰着,但彼此之间一直是“断而不断”,而绝非处于“断而再断”之“非
              此即彼”的二元互斥对立冲撞争夺的状态。
                  自古以来,人 类 就 经 常 经 验 着 爱 恨 交 织 的 正 负 情 愫 交 融 场 景。
              譬如,爱情之所以被人们视为伟大而受人歌颂,正因为它可以使人们
              经验到一种生与死、喜与怨、聚与离以及爱与恨等情愫交融并存的缠
              绵状态。的确,如此充满 暧昧、未 定与 滑溜 的交 织状 态,固 然 给 人带
              来焦急浮躁的不安心 理,会 时刻 折磨 着人 们,但是,它却也 会 同 时激
              荡出渴望、期待和思念的强烈欲念活力,使人们经验到生与死交错浮
              现的永恒“再生”的 奇 妙 感 觉,保 有 着 欣 喜、愉 悦 和 活 鲜 的 感 觉。其
              实,这种爱与恨交织的正负情愫 交融 情形 一 向被人们(特 别 西方 人)
              认为并非只限于发生 在人们 的爱 情关 系之 中,而 是遍 及人 们 日 常生
              活的各个面 向。 弗 洛 伊 德 ( 1950 : 60 )试 图 以 所 谓 仇 父 的 恋 母 情 结
              ( 犗犲犱犻 狆 狌狊犆狅犿 狆 犾犲狓 )的说 法 来 涵 盖 人 的 一 生,并 施 及 于 生 命 的 各 个 面
              向,可以说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除了类似弗洛伊德那样将正负情愫交融看成是一种心理现象之
              外,诸多当代西方社会学家则视正负情愫交融是一种具有社会学意义
              的结构性的机制现象,而在“现代性”内涵的价值与意义多元化的激发
              下,这一现象的浮现则又特别明显。在众多的论述中,默顿的说法可以
              说最具有代表性。默顿( 犕犲狉狋狅狀 , 1976 : 6 )认为,正负情愫交融乃内涵
              在社会结构关于角色、角色组或地位的矛盾规范性期待之中。显然,这
              种社会学化的正负情愫交融所涉及的,基本上是社会结构本身,而非某
              种人格特质所展现的感觉状态。因此,在默顿( 犕犲狉狋狅狀 , 1976 : 8 )的心
              目中,社会学的正负情愫交融最严格的核心样态乃是“为与某单一社会
              地位相关联的社会角色所赋予具社会定义性之冲突的规范性期待”,而
              这一点一直未被人们所充分注意到。总之,不管怎么说,就默顿的立场
              来说,承认社会学的正负情愫交融现象的存在,等于命定了人们必然要
              “客观地”使自己的角色期待处于正负情愫交融的情境之中,由此,人们
              必须要学习如何在冲突的规范期待中作出迁就结构理路的适当的“调
              适”性选择。

                                                                     · 1 7 ·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