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 - 《社会》2013年第4期
P. 21
社会· 2013 · 4
这种理论努力所呈现出来的最重要的意义莫过于在于,它将自然本能
从原是为人类文明(社会)源起确立一个具有经验性实证意涵的心理底
蕴基础,转换成能为人类文明(社会)的源起提供一个具有普遍意涵的、
且具有着“正当性”的哲学人类学存有论性质的基本预设,以此为人类
文明(与社会)所以出现提供具有普世意涵的源起状态。就整个欧洲的
历史发展背景来看,这种理论取向至少还反映了以下三个因素的影响:
第一,这可以说是延续着 18 世纪浪漫主义的思想,在型塑人的形象时,
对人的感性给予了特殊的优先考虑,不妨说这也是对启蒙理性的一种
思想反弹;第二,政治上的自由主义结合了工业发展带来的诸多棘手难
解的社会问题(特别是都市化与工人无产者的大量浮现所带来之前所
未有的崭新问题),使许多社会思想家(如滕尼斯)开始萌生对中古世纪
欧洲的庄园社会的怀旧情怀,有些人甚至试图将视角触向更古老的初
民部落社会去寻找文明的源起状态,以此作为“拯救”工业都市文明的
基础。第三,通过回归动物性来思考人类文明的源起,多少是对 17 世
纪以来逐渐发展出来的生物有机体观(尤其是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善意
回应。总之,这样的文明源起观可以说是在上述三个重要历史因素导
引下,由工业资本主义体制正面与负面地为西方社会思想所设定的基
本形而上学的意识形态。
顺着这样的思路,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西方社会思想家,特别
是承袭着涂尔干与莫斯思想的法国左翼倾向的思想家(如列斐伏尔、巴
塔耶、卡伊瓦、莱里斯与居伊·德波等),会将“由动物性转化为人文性
之过程中的临界点是什么”视为重要的课题。 7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
样的思维立场更使得他们不得不回到人本身所具的主体能动性以及实
践的日常生活世界(而非抽象化的体系)上来思考整个问题。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知,在此过程中,所谓 曼 纳( 犕犪狀犪 ) 8 现 象的 孕
生,乃至神圣性的塑造,就是彰显这一转化临界点的人文性机制的要
件;而这再次确认着由人们之间引发出并不断被激发起来的———被尼
7. 有关对这一左倾的所谓法国日常生活学派的评介,参看叶启政( 2008 : 犮犺.8 )。
8. 简单地说,曼纳乃是指在某种宗教信仰中人们相信世间存在有一种超自然的非凡力量。
它被认为集中在某种神癨、神圣物、或人物身上,但是,威力却是蔓延扩散至整个世界,而且可
以承继或传递下去。根据涂尔干( 犇狌狉犽犺犲犻犿 , 1995 )的意见,这一力道特质具备着文明的源起
意义,乃代表着宗教信仰(因而,也是“社会”得以形成)的最初能量形式。
· 1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