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 - 《社会》2013年第4期
P. 16

拆解“结构—能动”的理论迷思


              资产阶级的兴起之间 所形成 的唇 齿相 依的 历史性随 制 关系,西 方社
              会学的思想传统,无论就其基本的哲学人类学存有预设而言,还是就
              其概念、议题等的设定而 言,基 本上都 可以 说 是在描绘、受 制、依附、
              反映着这样的历史场 景。正是这 种由 资产 阶级 主导 的 历史 场 景,有
              利且有效地支撑着霍布斯所强调的以人普遍具有的需求欲望作为理
              解与诠释社会(政治经济)现象 的存有 论预设 前提。从此,人 的 基本
              需求欲望成为西方社会思想家(特别是社会学与心理学的理论)构建
              人自身与社会现象的 核心概 念基 础,这不 仅在马 克思 的使 用 价 值说
              与弗洛伊德的原欲本能论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同样也主导着(特别美
              国与英国)现代心理学与社会 学理论(如帕 森斯的行 动论、赫 尔 的学
              习理论)的经营。

                  三、“结构 - 能动”争议与其历史质性

                  相对于视自由主义信念为驱动社会变迁的应然力道而言,西方社
              会学理论思维中尚有另外一道概念围墙,它被视为反映着具有实然性
              的结构特质,并且乃是超乎人之意识而难以改变的,更是超越时间向度
              并在 一 定 空 间 中 普 遍 有 效 地 作 用 着 的 客 观 存 在。 套 用 涂 尔 干
              ( 犇狌狉犽犺犲犻犿 , 1964 )的说法,社会乃具有如此这般之具有普遍性的实然
              结构特质,独立且外在于其组成者本身的个体成员而存在着,并对其成
              员个体发挥着制约作用。“社会”所具有的这一独立自主特质,最为根
              本的即是分化的部分彼此之间相互整合成为一个具有相对和谐性的整
              体,类似一个具有整体性的有机体一般。于是,在人们实际活动的日常
              生活场域中,体现着两股相互拉扯着的基本力量:一股是具有制约人之
              行动的定型结构力量[以下简称“结构”( 狊狋狉狌犮狋狌狉犲 )];另一股则是出诸
              人之自由意志的主体能动力量[以下简称“能动”( 犪 犵 犲狀犮 狔                 )]。前者是独
              立于人之意志的实然状态,后者则体现为带有浓厚应然期待色彩的伦
              理和信念意涵,可以说这一切是意志的总体表现。这样一个至少源自
             17 世纪霍布斯思想的理论性议题,绵延接续下来,表现在当代西方社
              会学论述中的即是所谓“结构 - 能动”之二元论(或谓二元性)的争议
              问题。 5


             5. 有关这一理论性议题的详细讨论,参见叶启政( 2004 , 2008 )。

                                                                      · 9 ·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