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 - 《社会》2013年第4期
P. 13
社会· 2013 · 4
带轻蔑 的 口 吻 对 第 三 种 原 因 (即 荣 耀 或 声 誉)发 表 了 他 的 意 见。他
( 犎狅犫犫犲狊 , 1998 : 83-84 )指出,人们基于第三种原因而引起争执,基本上
并不是为了人们视为必要的东西(最根本的即涉及基本生存的自我保
全)而战,而是为了芝麻绿豆大小的琐事(如勋章、旗帜、教义,乃至只是
一言一笑、不同意见,或直接针对本人或反射在对其亲友、国家、职业或
名称上的具有贬抑性的指陈,等等)而斗。换言之,人们为了象征符号
而斗,甚至以此为战争正名,尽管背后可能隐藏有利益考量的成分。因
此,最先和最快将人驱进“所有人对所有人之战”的激情,并不是出于单
纯对占有物质的贪婪欲望,更不是为了满足人们最低程度的生存(即具
有动物性的)要件,而是意图遂行少数野心者基于骄傲和虚荣心理的
“优越愿望”所产生的“承认欲望”(参见福山, 1993 )这才是自然状态中
一切暴力惨境的根源。
显然,如霍布斯“嗜欲说”所主张的———即确保个体人自我保全的
存在要求具有首要的正当性并进而以此确立契约同意作为营造“利维
坦”国家共同体的现实基础———这种见解一旦成为共识,那么,过去一
向为人们所强调的冒着生命危险在声名之战中要求别人承认自己优越
的努力,就不再是重点了。相反,要求以人类处于自然状态时所具有的
最低共同情感(即自我保全)的名义来约束野心家,转而成为共同的诉
求,而这种最低共同情感,不仅是人与人,也是人与“较低等”动物相通
的共同因素。这样的诉求转变意味着,社会理路的焦点开始远离基于
少数人(如贵族)之“优越愿望”而生的“承认欲望”,相反,在同时强调基
本欲望与理性的前提下,以多数人为本的“对等愿望”成为主导的轴线。
相应地,基于人作为生物有机体的自我保全本能所激发的最低程度的欲
望,顺理成章地成为营造社会结构、也是理解社会的认知理路的基础。
其中,最具体而微的表现莫过于对有关交换正义( 犮狅犿犿狌狋犪狋犻狏犲 犼 狌狊狋犻犮犲 )与
分配正义( 犱犻狊狋狉犻犫狌狋犻狏犲 犼 狌狊狋犻犮犲 )主题的强调( 犎狅犫犫犲狊 , 1998 : 99-100 )。
(三)具有经济意涵的阶级作为历史主体
从现实的历史发展角度来看,当整个问题的焦点转向有关多数人
的交换与分配正义的主题上时,政治的问题就被经济化了。麦克弗森
( 犕犪犮 狆 犺犲狉狊狅狀 , 1968 : 12 )认为,霍布斯所刻划与分析的现象是适用于资
产者的,他建构的社会图像基本上是资产社会的模式,分析的则是资产
者的权力展现与寻求和平的方式(另参见 犛犮犺犿犻狋狋 , 2008 : 156 )。尽管我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