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 - 《社会》2013年第4期
P. 19
社会· 2013 · 4
至于从关系的角度来揭示行动者能动性的理论作为,主要体现在
如下强调透过权力、利益、资源掌握等具有社会性意涵的“资本”概念
(因而,阶级、地位、阶层等)所展开的分析中,可以说这是最为常见、也
是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取向,诸如莫泽利斯( 犕狅狌狕犲犾犻狊 , 1991 , 1995 )之行
动者 权 力 层 级 说 或 布 迪 厄 ( 犅狅狌狉犱犻犲狌 , 1977 , 1990 )的 惯 习—场 域 论
( 犺犪犫犻狋狌狊犳犻犲犾犱狋犺犲狅狉 狔 )就是最明显的例证。审视诸如此类的论述,我们
不免会发现,“结构”与“能动”依旧处于二元互斥对彰并存的格局。 6 在
这种认知模式主导下,古典的二元对彰所内涵的矛盾冲突以及衍生的
焦虑紧张心理特征仍然无以化解,假如化解是需要的话。
当然,秉持着笛卡尔式的“二元互斥对彰并存”观作为认识现象的
认识论立场,基本上是无所谓对与错的,问题在于,这样的认识论是否
足以贴切地呼应时代的脉动,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代文明所面对的关键
课题。也就是说,它涉及的是文化关联性、历史意义与诠释开展性的问
题,而这些问题所触碰到最核心的,莫过于是当代人类文明的基本呈现
风格,其中,最为醒目的,可以说就是“正负情愫交融”的现象。下面,让
我们藉着这个长期来吸引着西方思想家心思的、既恼人又充满着诱惑
的现象,来为笛卡尔式的“二元互斥对彰并存”观解套。不过,在进行描
绘之前,让 我 们 将 焦 点 稍 作 转 移,先 来 考 察 一 下 象 征 交 换 ( 狊 狔 犿犫狅犾犻犮
犲狓犮犺犪狀 犵 犲 )现象在西方社会思想中的地位。
四、“象征交换”的哲学人类学存有源起预设基础———曼纳
与神圣性的经营
19 世纪的尼采( 犖犻犲狋狕狊犮犺犲 , 2009 : 502-517 )告诉我们:在最原始的
时期,人类与其他的野兽原本都一样,凭本能宣泄情绪,并以野蛮战斗
的方式行事。当人类处于这一情形之下时,其所彰显出心理状态的元
神比较接近希腊酒神狄奥尼索斯( 犇犻狅狀 狔 狊狌狊 )内涵的精神———激情与陶
醉,不断地经验着、也创造着令人感到非凡而例外的惊奇。涂尔干即认
为,这种充满着激情与陶醉的酒神精神,正是宗教经验(尤其神圣性)得
以形塑的基本心理基础,是人类进行“象征交换”以经营文明的基架。
为了阐明这样的论点,涂尔干( 犇狌狉犽犺犲犻犿 , 1995 )以诸多初民部落社会
6. 有关上面提到诸论述的评介,参看叶启政( 2004 : 犮犺.7-9 , 2008 ; 犮犺.3-4 )。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