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 - 《社会》2013年第4期
P. 25
社会· 2013 · 4
不过,以往在以启蒙理性作为“基准”的历史潮流推动下,社会学家
们基本上认为,正负情愫交融只有负面的功能,是不能容忍的,必须予
以“纠正”,尽 管 我 们 可 以 发 现 它 有 时 有 着 正 面 的 社 会 “功 能” 10 (如
犅犲狉 犵 犲狉 , 1980 ; 犠犲犻 犵 犲狉狋 , 1991 ; 犛犿犲犾狊犲狉 , 1998 ; 犠犪狉狀犲狉 , 2004 )。因 此,假
若当代社会的两难情境所彰显的本质上亦是一种“正负情愫交融”的
话,现代理性要求的逻辑一致性使得人们对这一现象的社会质性有了
不同的认知与期待。维格特( 犠犲犻 犵 犲狉狋 , 1991 )即采取了认知论的立场,
以为此种情绪之所以产生,乃是因为人们的知识不完整,导致对既有
社会实在有着多元的乃至矛盾的理解和解释而促成的。推衍到弗洛
伊德的论述来说,当代(西方)人所患的精神官能症,可以说即是源自
于这一在古老部落社会就已被认识得到的心理现象作祟的缘故。毫
无疑问,这一与在人类文明源起时就共存共生的心理现象,之所以在
现代文明中———而不是在 往 昔 的 部 落 社 会 中———成 为 “问 题”,主 要
是由于启蒙时期以来 的理性 意识 发酵 的作 用,因 为其 形成 一 种 有规
范作用的社会动力,在认 知上 要求 人们的 行为必 须有着 逻 辑 一致 性
从而促成一种心理并发症。换句话说,这样的说法乃预设着,当人们
处于正负情愫交融的 情况 时,情绪 必然 是 有所困扰的。精 神 状 态所
以出“问题”,那是因为人们所持有的知识不完整,以至于他们无法透
过理性的认知逻辑 妥 善 地 处 理 自 身 的 情 绪 困 扰 的 缘 故。 于 是,“理
性”地认识自己(包含处境),被视为既是避免精神状态“出问 题”,也
是“治愈”精神疾病的灵丹妙药。
毋庸置疑,作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指导行事是否“正常”的文化判
准模式,启蒙理性所侧重的是认知上的逻辑一致性,这实际上深刻地反
映着“理性认知至上”的思维模式,然而它却忽略了情绪的引生(特别是
对正负情愫交融感受)本身所可能内涵的人类学意涵,尤其是在指向源
起状态的想象方面。回顾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无论就源起或当今的
现实状况(指后现代场景)来看,事实上,知识的不完整充其量只是理解
10. 譬如,维格特( 犠犲犻 犵 犲狉狋 , 1991 : 22 , 31 , 50-51 )即认为,就社会结构的面向来看,一个优秀
的医生可以以相当温馨的态度对待病人,但是,在治疗时却相当冷静而理性地遵循医学规范。
因此,就社会而言,正负情愫交融可以具有负面功能,也可能具有正面功能。但是,就个体的
层面而言,维格特则认定,正负情愫交融是彰显不幸苦恼之情绪状况的一种典型状态,人们一
直力求去解脱它。
· 1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