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 - 《社会》2013年第4期
P. 27

社会· 2013 · 4

              认为是有可能予以完成的。不过,在这样的情形下,正负情愫交融的心
              理情境却逐渐丧失了(在初民社会里常见到之)作为推动人们发展文明
              的动力,相反,它可能成为阻碍文明进展的障碍。然而,在今天这样的
              后现代场景中,我们发现,整个社会与初民社会分享着一些类似的基本
              特征,尤其是在启蒙理性那里具有正当性的社会意涵,开始不断受到人
              们的质疑。那么,在这样的情形下,人们是否有着重展正负情愫交融之
              社会心理与文化—历史意义的可能(和必要)呢?
                  六、超越理性的“永恒轮回”———尼采之热爱命运( 犪犿狅狉犳犪狋犻 )

                     的自我试炼启示

                 关于现代性所内涵着的“理性”的历史—文化质性,可以借用“人类
              谋杀了上帝”这样的说法来体现,但是,这种“谋杀”却又意外地催生出
              另外一个至高无上的全能上帝(科学理性即是)。吊诡的是,这个另外
              的上帝并非存在于人之外,相反,它恰恰可以在人自己身上找到,而且也
              必然只可能在人自身中被发现;同时,对于这种全能上帝(科学理性)而
              言,人人都有机会了解它,只要他肯努力学习。如此说来,人无疑是自
              立、自主、自由的,必须也只能仰赖自己,而且,由自己经历而发的感受才
              是重点,不是上帝指令人们牺牲自己所引发的情愫(如罪恶、怨愤)。由
              此,理性把人自我定义的“乐观”场景重新予以整体化,并且不断向未来
              无限延伸,使人们充满着永恒之生的期待与希望,但是,与此同时,它就
              自然也就不再容许生死交错、爱恨交加的正负情愫交融现象存在。
                  然而,事实上,隐藏在“理性”背后的,却是犹如笛卡尔( 犇犲狊犮犪狉狋犲狊 ,
             1993 : 16-17 )所 说 的 “确 定 性 的 恶 魔 证 明 ”( 狋犺犲犱犲犿狅狀 狆 狉狅狅犳狅犳
             犮犲狉狋犪犻狀狋 狔 )一般,它法力无边且具有着无限引诱力道的“邪恶”魔咒 效
              果,总是一再变形地吸引着人们,以至于使人们无法摆脱。回顾西方历
              史发展的轨迹,我们发现,至少自 18 世纪的启蒙运动以来,基于“理性”
              所展开的是一连串的“禁欲”,严肃、正经、定型,绝对不能忍受任何“非
              理性”的反面状态存在。推到极致,这样的禁欲理念被高度建制化(特
              别是通过挟持着法律与科学作为正当基础的政治化权力形式)后,人人
              必须像清教徒一般,对“非理性”严加拒斥、改正,甚至要完全予以消灭
              铲除。一旦有了情绪,为生命带来的,原则上则是刚强者表现,总是体
              现为爆发性的愤怒、紧张、恐惧、怨恨或焦虑等充满着炽热、激动而荡漾

               · 2 0 ·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