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 - 《社会》2013年第4期
P. 28

拆解“结构—能动”的理论迷思


              之力道的能量释放(流血革命即是一种最极端的方式)。相反,承担着
              忍受的悲怆、惆怅、抑郁或凄切之“逆来顺受”的“无力”感受,不是它的
              原型,因为那是柔弱者的表现。
                  在这样的“理性”力道观导引下的西方社会思想是刚强者的思想,
              是非友即敌、势不两立的“断而再断”思想,是从生产面来看待人之存在
              价值的思想。相应地,诸如权力、权威、规范、价值、分配正义、结构制
              约、压制、剥削、宰制、生产力等等充满互张对峙之“力”能量展现的概
              念,则充斥于社会学家们的头脑之中,成为建构“社会”图像的基本座
              架。说起来,这其实反映的是从 17 世纪资产阶级兴起以来的欧洲社会
              充满着“革命”张力的历史景象,特别是体现在十九世纪的“巨变”场景
              之中的,也正是马克思以具有相同质性的概念、但却是被颠覆了的历史
              角色来架出无产阶级作为主体所力求刻画的。
                  毋庸置疑,这种具有 刚强 质性的“理性”,在认识 论上,恰 恰 可以
              有力地同时也是有效地支撑“二元 互斥对 彰而并 存”的认识 论 传 统,
              并且,也是其足以依 照 逻辑画 地自 限地 经营 着的那种 世 界图 像。在
              如此向刚强的生产面 向高度 倾斜 的情 况下,内涵 在消 费面 向 中 的那
              类充满着暧昧、模糊、移位、易 动、浮荡、跨 界等等 具有 柔弱 色 彩 的概
              念(如引诱、享受、生活格调、时尚、品味等 等),自 然也 就要 被 社 会学
              家置于边缘的地位。于是,他 们看 不到生死 交错、喜 恶兼具、爱 恨交
              加的正负情愫交融现象背后那些丰富的感情面向所蕴涵的宽广而深
              邃的社会学意义。
                                               ,
                  以往,如霍布斯以具“有”( 犺犪狏犻狀 犵 狆 狅狊狊犲狊狊犻狅狀 )之特质的基本需求
              欲望建构起来的人之存在的基本形象,其实乃是从现世、俗世、物质化
              的角度勾勒出的人的存在内涵(参见叶启政, 1991 : 13-15 )。及至资产
              阶级开始争夺主导历史正当权的 17 世纪的西方社会,乃至于(特别是
             19 世纪)具有高度生产导向的工业化资本主义社会,以这样的认知模
              式作为基础,并且运用与“二元互斥对彰并存”相断绝的方式来区分人
              的社会属性(如有产/无产、资本家/劳工),确实可以呈现出一定的现实
              社会意义,有着产生启发作用的社会学意涵。然而,即便是在人类仅以
              直接满足本能欲望(如追逐金钱、性欲)的使用价值为本的观念引导下,
              并运用着人类特有的“理性”意识来鼓动人们追求的意向并不断对其予
              以正当化,但就“本能”本身而言,其实人还是并没有高过其他动物太多

                                                                     · 2 1 ·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