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5 - 《社会》2013年第3期
P. 65
社会· 2013 · 3
渠文的论述风格和时下大多数学术论文有所不同,其进路既非纯
粹的经验研究,也非抽象的理论探索,表面上看类似于某种“二手研
究”。作者在整个文章中的论述,看似相当依赖于相关的经验研究,尤
其是文中“经验问题”部分特别提及的几项研究,但文章的主旨显然不
在于此,事实上,这些相关研究主要是用来提出论题和问题的。以作者
论及的五项产权研究为例,选择这些研究,不仅仅是因为它们是国内近
年来关于乡镇企业和产权问题的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而且———就本文
主旨而言,可能更为重要———因为这些研究所呈现出来的具体经验问
题的复杂性以及试图提出有效解释的理论化尝试。尤其是文中所提及
的“研究四”(周雪光, 2005 )和“研究五”(刘世定, 2006 ),其概念化或理
论化的意图是相当明确的。不过,渠文显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二手研
究”,这种研究方式蕴含着某种概念化或理论化的策略。作者最终提出
的以“占有”、“经营”和“治理”为“一级分析概念”以及若干相关的二级、
三级分析概念所构成的分析框架,显然并非源自对相关研究的一种经
验概括。作者在论及这些精彩的研究时,一方面认为“这些研究在理论
上的突破率先来自于经验本身的活力,对经济学普遍存在的产权制度
改革的思路提出了挑战,并试图通过将产权分析扩展到组织构成的所
有范围,突破时下通行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和制度主义分析的理论架
构,从而确立一种能够囊括组织研究之基本问题的新范式”( 2013犪 : 4 ),
但同时又指出:
这类研究从结构分析和机制分析上极大丰富了中国经验
的理论意涵,但同时由于仅强调总体结构关联中的某个侧面,
而使得单一性的分析概念缺乏解释力度。从对此类研究的检
讨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正是“占有”、“经营”和“治理”在三个
层面上塑造的不同社会关联和其中所贯彻的不同逻辑,才使
得中国的乡镇企业组织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的变迁过程之中,
因三个维度在不同情势中的相互作用和调整而呈现出阶段性
的发展特征。( 2013犪 : 15 )
因此,这种概念框架的提出方式涉及经验问题和(某种意义上先验
的)参照框架———实际上源自作者所谓的“经典社会科学研究”传统———
的双向互动,既非经验主义意义上的经验概括,也非理性主义意义上的
逻辑推演。渠文的主要篇幅用来论述概念框架对复杂的现实经验问题
· 5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