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7 - 《社会》2013年第3期
P. 67

社会· 2013 · 3

                  从方法论角度看,渠文与其说意在提出一种关于乡镇企业的概念
              分析框架,不如说作者运用“理想型”的方法试图构建乡镇企业这种“历
              史个体”( 犺犻狊狋狅狉犻犮犪犾犻狀犱犻狏犻犱狌犪犾 )(韦伯意义上的)。从文章内容来看,作
              者实际上是从所有权结构、经营管理方式以及制度环境诸方面构建了
              乡镇企业的“理想型”,或者用作者的话说,这三重维度的概念建构所揭
              示的是乡镇企业这种企业组织“所特有的政治性、经济性和社会性意
              涵”,这些维度及其关联决定了“企业的性质”( 2013犪 : 15 )。对社会学研
              究而言,作者对“治理”维度的论述可以说是最有意义的。在这项研究
              中,作者试图将“治理”( 狅狏犲狉狀犪狀犮犲 )作为社会科学分析的一个基础概
                                  犵
              念,并从体制、知识、民情( 犿狅狉犲狊 )三个面向来界定其丰富的内涵。这
              种阐述使得近年来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运用颇广、牵连诸多智识脉络的
              “嵌入性”( 犲犿犫犲犱犱犲犱狀犲狊狊 )概念变得类型化和具体化。另外,渠文用相
              当篇幅来论述“民情”概念,尤其是在运用它来解释“温州模式”和“苏南
              模式”时,牵连到诸多历史和现实因素,展现了丰富的解释力和真正的
              社会学研究视角。
                  不过,渠文作者对其概念框架的论述也存在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
              例如,作为全文解释框架的三重概念维度之间的逻辑关系,虽然作者指
              出它们各自的侧重点(如“政治性、经济性和社会性意涵”)不同,并在对
              具体经验问题的解释中也多涉及其间的关联性,但在概念框架层次上
              并没有对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给予明确阐述,这使文章提出的概念框
              架显得不够充分,而这种主要基于分类的概念框架也显得有些简单。
              另外,“分析”层次和“具体”层次的区分———这种区分在方法论思考中
              具有关键性和基础性的意义———在这项研究中似乎也未能得到明确的
              论述和贯彻。因此,文章对诸多细节性的经验解释虽然颇具启发性,但
              在总体概念框架的阐发和对乡镇企业的总体解释两个大的方面,仍存
              在诸多可探讨之处。

                  三、“制度精神”

                  在渠文的结尾部分,作者表明此项研究的一个主要旨趣在于揭示
              乡镇企业在其产生和运行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改革的时代精神”。
                      与其说乡镇企业的实践是一种制度的创生和建设过程,
                  不如说这一实践过程代表的更是一个时代的制度精神。乡镇

              · 6 0 ·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