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0 - 《社会》2013年第3期
P. 70

理论化与制度精神


              种纠正;虽然如此,利益乃至功利主义这个维度的影响依然需要强调,
              即便是出于批判之目的。
                  最后,就社会科学作为“人的科学”而言,它自始至终都特别关注各
              种层次的“主体”,从个体“自我”到不同层次的“群体”。以韦伯( 2010 )
              关于新教伦理的研究为例,这项经典研究的主旨并非在于提出一种不
              同于马克思的关于 资本 主义起 源的 新解 释(尽管二 者的关 联 是 明显
              的),而是对“现代自我”的起源和形成进行深入的谱系学探讨(如 犓犻犿 ,
             2004 )。在韦伯的论述中,这个问题又与西方近代史上一个新的群体或
              阶层———“中产阶级”( 犱犪狊犅狌狉 犵 犲狉狋狌犿 ) 9 ———的兴起密切相关,这个群
              体是一 种 新 的 “伦 理”的 主 要 担 纲 者 ( 犮犪狉狉犻犲狉 ),他 们 的 “心 智 框 架”
              ( 犳狉犪犿犲狅犳犿犻狀犱 ,中译本译作“思想框架”)与西方历史上的一些重大变
              化,如现代资本主义的兴起息息相关。在韦伯晚期对“世界宗教的经济
              伦理”的博大精深的比较研究中,各大文明中的主要伦理的主要担纲者
              都是其研究的重点所在。回到渠文,我们在其中可以看到围绕乡镇企
              业的较为复杂和详尽的“结构分析”和“机制分析”,看到乡镇企业所呈
              现出来的多维面相,但我们依然不清楚这些“结构”和“机制”背后推动
              企业运行的“主体”。如果说乡镇企业体现了改革初期的时代精神,那
              么,这种精神的担纲者又是什么样的个体和群体呢?文中提及的各种
              角色———如乡镇企业的厂长、经理和乡镇基层的官员等———还主要限
              于相关法律法规中的抽象存在。考虑到中国当时所处的特殊背景,这
              种研究要求也许过于困难而难以实现,但制度与人历来是难以割裂的,
              我们今天来研究乡镇企业,自然想要知道与之相关联的形形色色的人
              都是什么样的?或用韦伯的话说,他们有什么样的“心智框架”?这种
              内在状态又是如何与外在条件关联起来而推动了乡镇企业这一独特的
              企业组织的兴亡?
                  “理论之谓”,在希腊语源中原有洞察与反思之义。如何以一种恰切
              的方式来看待和思考当今许多中国人曾亲身经历的改革历程,渠文做出
              了一种可资讨论的探索。不仅仅是出于研究之趣,也是为了那个时代。



             9. 韦伯对这个概念的使用,强调的是其作为欧洲历史上一个新兴阶层、一种新的价值观的担
              纲者的意涵。这与法文中的 犫狅狌狉 犵 犲狅犻狊和英文中的 犿犻犱犱犾犲犮犾犪狊狊含义并不完全一致。“中产阶
              级”这个词也不能完全恰当地表达其意涵。


                                                                     · 6 3 ·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