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5 - 《社会》2013年第3期
P. 75

社会· 2013 · 3

              理论基础上,从微观层面建构了一套失范量表,可以直接测量个体面对
              社会结构失范时产生的一种社会心理状态( 犛狉狅犾犲 , 1956 ; 犜狉犪狏犻狊 , 1993 )。
              其内在逻辑是,由于机会在社会结构中分配不平等,相对于社会经济地
              位较高的人,底层社会成员往往缺乏足够的机会成功。发展受阻使他
              们产生挫折感,进而导致心理失范。一些研究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检验
              默顿的失范 理 论,发 现 个 体 的 社 会 经 济 地 位 越 低,心 理 失 范 越 严 重
                                   ,
              ( 犛犻犿 狆 狊狅狀 , 1970 ; 犚狌狊犺犻狀 犵1971 ; 犠犻犾狊狅狀 , 1971 )。
                  以上研究主要关注社会经济地位与心理失范的关系,除了经济成
              功,婚姻成功也是个人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婚姻目标受挫同样会导致
              心理失范( 犌犪狉 狔犔犲犲 , 1974 )。有关婚姻与健康关系的研究发现,已婚
              者比未婚者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心理也更健康( 犌犾犲狀狀犪狀犱 犠犲犪狏犲狉 ,
             1988 ; 犆狅狅犿犫狊 , 1991 ; 犛狌狀犻犔犲犲 , 1998 ; 犛犮犺狅犲狀犫狅狉狀 , 2004 ),这支持了盖·
              李( 犌犪狉 狔犔犲犲 )的观点。在解释这种关系时有两种竞争性假设:选择假
              设与因果假设。选择假设认为,婚姻和健康没有直接关系,婚姻与心理
              健康的关系是社会选择的结果;情感成熟和身体健康的人容易结婚并
              获得快乐,心理状态也更好( 犌狅狏犲 , 犲狋犪犾. , 1983 );情感不稳定和身体残
              疾的人更可能失婚( 犕犪狉狋犻狀 , 1976 ),即使结婚也更容易出现婚姻紧张和
              破裂( 犕犪狊狋犲犽犪犪狊犪 , 1992 )。尽管部分研究支持了该假设,但婚姻对健康
              影响的因果假设并没有被排斥( 犕犪狊狋犲犽犪犪狊犪 , 1992 ),大多数研究都发现
              婚姻可以改善心理健康( 犆狅狅犿犫狊 , 1991 )。婚姻一方面将双方融入对方
              的社会关系中,扩大了物质和情感的社会支持网;另一方面也增强了个
              人的自我效能感,提高了应对压力的能力。这使得个体免受客观世界
              中的无秩序和隔离的影响( 犚 狔 犪狀 , 1981 ),社会因果关系和选择过程因
              而可能同时发挥作用( 犆狅狋狋狅狀 , 1999 )。
                  上述研究主要针对的是西方社会中的所有群体,而另一些研究则
              关注农民工等移民群体,发现流动经历也会影响个体的心理状况,其中
              流动时间反映其流动历史及城市适应能力。研究发现,城市适应过程
              存在时间效应,个体迁移后的一到两年内最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混乱。
              随着流动时间的延长,其适应能力会逐渐增强,心理和行为混乱的状况
              也会有所好转( 犎狌狉犺犪狀犱犓犻犿 , 1990 ;张海波、童星, 2006 )。就业的稳定
              性代表农民工能否在城市立足,实现事业和经济成功,研究发现,失业
              和 半 失 业 不 仅 会 使 个 人 出 现 财 政 危 机 ( 犠犪狉狉 , 1987 ; 犕犮犓犲犲犚 狔 犪狀 ,

              · 6 8 ·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