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8 - 《社会》2013年第3期
P. 78
性别失衡背景下农民工心理失范的性别差异研究
以上两种理论的逻辑表明,两性间的不平等不仅源于社会角色的
不平等分配,也源自性别角色期待可能导致的角色紧张与冲突的不平
等分配。传统的中国农村社会主要遵循“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分工。
当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后,传统的社会角色性别分工发生改变,但性别
角色变化并不会与社会角色同步,这种不协调的变迁可能会使两性间
的资源与权力对比发生变化,进而可能导致性别间心理失范的分布差
异。因而,该理论逻辑对于中国农民工群体中心理失范的性别差异分
布也有较强的适用性和解释力。
三、性别失衡、人口流动与农民工的心理失范
在当下中国社会,性别结构失衡和社会转型带来的人口流动是影
响两性心理失范的重要结构性因素,它可能会改变性别角色和社会角
色在两性间的分配。流动前,农民主要是根据“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
扮演社会角色;流动后,进城务工的女性农民工获得了一份新职业,传
统的性别角色分工逐渐瓦解。相对于流动前,她们选择其他社会角色
的机会增多,缩小了与男性社会角色的距离。根据暴露差异假设的内
在逻辑,当农民工扮演的社会角色的性别差异缩小,角色紧张的性别差
异就可能同样变小。而因为文化变迁的滞后性,社会对两性性别角色
期待的差异并不会同步缩小,社会对男女在家庭中的角色期待依然分
别是“养家糊口”和“照看家庭”。这种社会角色与性别角色分配的不一
致,更可能导致男性出现角色期待的不协调。此外,性别失衡将导致
2013 年之后平均每年大约有 120 万的男性在婚姻市场上找不到初婚
对象(李树茁等, 2006 ),这会使男性遭遇结构性婚姻挤压,提高女性在
婚姻市场中的议价能力,这些都可能对两性的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
女性可能因为资源的增加提高自我效能感进而提高心理满意度,男性
则会产生心理失范。因此提出:
假设 1 :在性别失衡背景下,男性农民工的心理失范比女性严重。
尽管已有研究表明,未婚对两性的心理状况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2
但在普婚制文化背景下,性别失衡导致的过剩男性在婚姻市场中无法
找到合适的婚配对象,这使未婚不仅意味着缺少来自家庭的支持,也预
2. 文献评述部分也论述了婚姻与心理状况之间的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 7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