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3 - 《社会》2013年第3期
P. 223
社会· 2013 · 3
潘毅, 2006犫 ; 犕犲狋犮犪犾犳犪狀犱犔犻 , 2005 ; 犘狌狀 , 2005犫 : 7-8 ; 犉狉犻犲犱犿犪狀犪狀犱
犔犲犲 , 2010 ;刘春荣, 2009 )倾向于认为,在市场转型中,国家同资本的联
合关系已经形成。具体来说,国企自主地位的获得,意味着资本的管理
控制潜力被充分释放了出来。一方面是大量下岗、失业工人的出现,他
们或是通过“买断工龄”,或是通过提前“内退”等方式为企业节约成本、
提高效率的改制做出牺牲和让步,同企业脱离或缩减了基本的权利、义
务关系。另一方面,由于管理者能够解雇工人并从庞大的农民工群体
中招募工人,所以没有能力离开而只能留在企业中的工人则不得不忍
受新的管理专制。实际上,国企管理的目标通常是由国家设定的,并同
国家 对 经 济 发 展 和 增 长 要 求 的 强 调 相 一 致。 赵 明 华 ( 犣犺犪狅犪狀犱
犖犻犮犺狅犾狊 , 1998 )和弗罗因德( 犉狉犲狌狀犱 , 1998 )等人对上海的数家国有纺织
企业和宝山钢铁厂的研究表明,在市场化改革初期,国家允许管理者以
调整(通常是相对削减)工人数量甚至牺牲工人的工作保障为代价追求
利润和生产率的提高。绩效改革、竞争上岗等诸如此类惩罚落后者的
措施有效地抑制了工人之间的阶级友谊。
随着改制的深入,宝山钢铁厂的工人逐渐被分为技术工人、低技术
工人( 犾狅狑狊犽犻犾犾犲犱狑狅狉犽犲狉狊 )、缺乏技术的工人。第三类人员被调离到附
属公司从事服务工作,在那里,他们只能获得比较低的工资和利益。由
于单位阵营中的工人发生了分化,他们的不满转化为有限的工作车间
之间的冲突,并逐渐在此过程中被消解( 犉狉犲狌狀犱 , 1998 )。而国企工人同
农民工的分裂则更是由来已久且很难弥合,其一方面是因为原来二者
的身份差异巨大,因为国企工人过去曾有过辉煌的地位,另一方面,还
因为二者在劳动力市场上开始形成了激烈竞争。所以,很多学者(吴清
,
军, 2010 ;冯同庆、许晓军, 1993 ; 犈 狔 犪犾 , 犛狕犲犾é狀 狔 犻犪狀犱犜狅狑狀狊犾犲 狔2001 )同
塞勒尼( 犛狕犲犾é狀 狔 犻 , 1978 )一样,认为在市场转型国家中,工人内部已经四
分五裂了。实际上,伴随这种不以阶级为基础的所谓工人阶级“联盟”
的分化和冲突的趋势,在以前就被一些学者注意到了,继《上海罢工》
( 英文版出版于 1993 年)之后,裴宜理( 犘犲狉狉 狔1997 )在 1997 年研究单
,
位制问题的文章中继续贯穿了分化的工人阶级的研究思路。
在对国家推动资本生成并逐渐与资本形成联盟以及其对国企工人
的影响等作出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再对国家—资本—工人阶级结
构中分化的国家要素,即“碎片化的威权主义”国家问题作进一步的分
· 2 1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