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1 - 《社会》2013年第3期
P. 221

社会· 2013 · 3

              面,则是主张应不惜以牺牲一些官僚的权力为代价来加强厂长经理的
              权力(费正清, 1999 : 418 ; 犆犺犪狀 , 1993 ; 犆犺犲狀 犵犪狀犱犠犺犻狋犲犐犐犐 , 1991 )。
                  但是,经济领域的改革事实上并非直接从国企开始,资本最初也并
              非产生于计划经济体制内部。加拉格尔( 犌犪犾犾犪 犵 犺犲狉 , 2005犫 : 1 )指出,中国
              最初在经济领域的变革是外国直接投资( 犳狅狉犲犻 犵 狀犱犻狉犲犮狋犻狀狏犲狊狋犿犲狀狋 )的相
              对自由化,其次才是国有企业逐渐转型和国内私营企业的发展。这种改
              革的顺序使得国家能够在不牺牲政治控制(对政治权力的掌握)的前提
              下重新调整它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推迟了民众对政治变革的社
              会要求。随着外国直接投资的扩大,资本得以在计划经济体制之外生根
              发芽,并不断扩张和蔓延。正像波兰尼( 犘狅犾犪狀 狔 犻 , 2001 : 66 )在六十多年前
              论述过的那样,在国家权力的操控下,国内市场逐渐开始形成。由此,国
              家—资本—工人阶级的结构在单位体制之外得以率先形成,并对单位体
              制的变革起到了引导的作用。按照吴晓刚( 犠狌 , 2002 )的说法,这一变化
              最根本的差异在于制度的不同。
                  在此背景下,国企改制的途径就是改变经营方式,按资本逻辑形成
              以利润为导向的经营模式,其目标是从追求社会效益转变为追求经济
              效益,使劳动 关 系逐 渐 同非 公有 制企 业趋同(潘毅、卢 晖 临、张 慧 鹏,
             2010 )。在生产方式资本化的市场经济改革中,即便是大型国企,其运
              作也完全是资本化的,只不过运作的主体是国有资本。除了自身的变
              化之外,国企改制还表现在对外国投资的利用上。如赵明华和尼克斯
              ( 犣犺犪狅犪狀犱犖犻犮犺狅犾狊 , 1998 )所调查的三个国有纺织企业中,一个吸收了
              来自香港的资本,另一个获得了来自改革后发展起来的上海企业在管
              理和技术上的帮助。弗罗因德( 犉狉犲狌狀犱 , 1998 )则发现宝钢很早就接收
              了海外资本,现在又同外国投资者组成了合资企业。
                  (二)碎片化威权主义结构的影响:资本对劳动的剥夺与分化
                  以资本为轴心的国有企业改制从根本上改变了国企工人的面貌,
              导致了国有企业工人普遍的权利贫困化。这个曾经受到国家保护的阶
              级群体已经逐渐解体,而“工人”本身也从一种具有荣誉感的职业身份,
              转变为因随时可能失业而提心吊胆、因收入相对微薄而不得不为生活
              担忧的一般“蓝领”。国企工人中的成员或是继续为国有企业工作,或
              是流动到其他外资或私营企业工作,或是处于失业状态,其事实上的劳
              动关系,以及对劳动力市场的依赖,已使他们成为不折不扣的雇佣劳动

              · 2 1 4 ·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