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4 - 《社会》2013年第3期
P. 184
“ 捆绑式发展”与“隐喻型政治”
的现实。同时,政府成功劝说 20 多户村民领取了新区住房的钥匙,似
乎纠葛又到此为止了。 犔 县政府耍了平坝村民一把,而村民又反过来
耍了政府一把,因为转让住房本身就是与政府的“不合作”。
但更尖锐的问题随之而来,既然建设平坝新区的初衷是把老寨的
游客接待事务全部移植到新区以保护老寨风貌,但半数以上的农户未
在新区拥有住房,如何移植?如果禁止村民在老寨进行游客接待,他们
的生计问题又如何解决?平坝村民的耕地现在已几乎被全部占用,若
再不准他们搞旅游接待,其生存都会成为一个问题。但如果新区与老
寨同时都搞游客接待,那么对在新区购房的农户就有“欺骗”的嫌疑。
县政府领导对此采取了模棱两可的对策———原则上老寨不允许搞游客
接待,但特殊情况可以适当考虑。实际上,很多村民早已着手对老寨的
住房进行维护装修,为的就是将来进行游客接待。县政府领导虽然也
知道这些情况,但一般都“置若罔闻”,这等于默认了平坝羌寨老区与新
区都可以进行游客接待的现实。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在灾后重建过程
中,县政府与平坝羌寨村民之间出现了“此起彼伏”的艰难较量,双方已
经形成了不合作与“相互拆台”的行为惯性。在当地未来的旅游发展过
程中,这种不良关系形态会带来什么新的问题,只能拭目以待。
(四)平坝羌寨重建历程中的“隐喻型政治”
从上文的论述不难看出,无论是平坝老寨的保护与开发,还是新村
的规划与重建,当地政府都利用手中的发展资源牢牢掌控核心权力,而
广大的基层民众只能在不断适应的过程中调整自己的应对策略,两者
共同演绎出一场“发展的悲喜剧”,充分展现出了“捆绑式发展”的特色。
同时,不同参与者与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呈现多变的演化历程,经常出
现各种行动主体之间“主动权转化”的现象,最终的斗争结果很难预料,
而所谓的强和弱也成为一对模糊的关系变量。平坝羌寨最初的旅游接
待移植规划最终走向破产,某种程度上已经预告了“捆绑式发展”在平坝
“试验场”上的失败,这一结果的产生显然与“隐喻型政治”有密切联系,
甚至可以说,正是当地村民高超的斗争技术直接导致了“捆绑”失败。
平坝羌寨的灾后重建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发展话语权与物质利益
持续博弈的过程,其中既可以看到“以法”、“以势”、“以气”、“以身”抗争
的场面,也可以看到某种“隐藏的文本”( 犛犮狅狋狋 , 1990 )的作用,很多不能
言说的话语和行动逻辑被当地官员和村民使用。从围绕新村重建住房
· 1 7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