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9 - 《社会》2013年第3期
P. 189
社会· 2013 · 3
己家园重建的过程中“集体性失语”(叶敬忠, 2006 :前言)。灾区民众虽然得
到了政府的经济资助,但其自身的意愿却得不到表达,由此产生一种“被救
援”的心态,在口头感激“中央好政策”的同时,却对地方政府的决策行为方
式极大不满。可以认为,这种大规模的灾后重建工程本质上是当地“捆绑
式发展”模式的延续和典型应用。但地方政府与基层民众所追求的“发展
目标”显然都不同于国家的宏观整体设计,而这种差异注定会制造出“隐喻
型政治”形态。平坝羌寨灾后重建的结果证明,中央政府的良好意愿并未
顺利实现,很多重建资源都被转化为灾区地方政府官员与部分灾民的“经
营物”,同时伴随的是当地干群关系的持续恶化。
由此可见,后汶川地震时期的基层政治已经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其
典型的体现就是地方民众的权利意识和自主观念显著增强,以及政治
抗争策略的“精致化”。尽管由于集体行动的逻辑困境(奥尔森, 2011 )
的存在,这种变化很难在短期内扭转既定的基层政治权力结构,但它毕
竟酝酿着某种潜在的革命性力量,而且丝毫没有减退的迹象。通过对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工程中“发展故事片段”的考察,可以看到中国基层
政治抗争的某些新动向和地方社会发展的部分内在机理。笔者希望借
助“捆绑式发展”与“隐喻型政治”两个分析性概念,可以加深对中国基
层社会组织方式与政治结构形态的理论认识。值得提出的一点反思
是,以上的理论分析与总结只是看到了“隐喻型政治”形态在“捆绑式发
展”模式中所具有的变革作用力,而没有对其中的反变革力量进行考
察,因此,中国基层政治形态的变迁实际上还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因素。
“隐喻型政治”对“捆绑式发展”最终能起到多大的抵制与解构作用还有
待检验,这与中国整体政治形态的演变方向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犚犲犳犲狉犲狀犮犲狊 )
埃里亚斯,诺贝特 .1998. 文明的进程( Ⅰ )[ 犕 ] . 王佩莉,译 .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奥尔森,曼瑟尔 .2011. 集体行动的逻辑[ 犕 ] . 陈郁,等,译 . 上海:格致出版社 .
博德利,约翰 .2011. 发展的受害者[ 犕 ] . 何小荣,等,译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波普尔,卡尔 .2009.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 犕 ] . 杜汝楫、邱仁宗,译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蔡禾 .2010. 从底线型利益 到 增 长 型 利 益———农 民 工 利 益 诉 求 的 转 变 与 劳 资 关 系 秩 序
[ 犑 ] . 开放时代( 9 ): 37-45.
曹正汉、史晋川 .2008. 中国民 间 社 会 的 理:对 地 方 政 府 的 非 正 式 约 束[ 犑 ] . 社 会 学 研 究
( 3 ): 92-121.
成伯清 .2009. 怨恨与承认———一种社会学的探索[ 犑 ] .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5 ): 59-65.
蒂利,查尔斯 .2010. 抗争政治[ 犕 ] . 李义中,译 . 南京:译林出版社 .
· 1 8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