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3 - 《社会》2013年第3期
P. 173
社会· 2013 · 3
从以上平坝旅游开发的过程不难看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经历了
一个从民间自发组织到政府统一规划的转变过程。自从政府接管羌寨
的旅游管理事务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就具备了鲜明的“社会工程
学”特征(波普尔, 2009 ),“政府主导”是其最鲜明的特色,但又与所谓的
“全能主义政治”形态(邹谠, 2004 )有本质区别。其中,个体性的发展事
务仍是以个体家庭为决策单位,集体性的发展事业则以政府规划为依
据,只是前者要服从后者。作为个体的公民或家庭,只有捆绑在集体性
的“发展工程”上,才能分享发展带来的收益,否则只能是被边缘化,笔
者将这种发展模式称为“捆绑式发展”。身处于这种发展模式中,基层
民众实际上就已经丧失了选择发展方式的话语权,他们可能的抉择只
有两个,要么逃避发展,要么无条件地参与到既定的“发展规划”中,这
应该是当下中国很多基层民众深有同感的状况。
(三)“隐喻型政治”:发展中的社会抗争
在 犔 县政府不断强化“捆绑式发展”运作逻辑的同时,平坝羌寨的
村民也不断将自己的认知和行动能力充分调动起来,围绕利益分配和
社会公正等问题与县政府进行各种形式的博弈。在县政府最初接管平
坝旅游管理事务时,村民就明确提出,这可能会造成收支不透明问题,
为防止收入被滥用,必须有村民参与监管,确保旅游收入真正能用于旅
游开发,由此双方最终协商确立了“分成提取”的门票分配制度。 6 这应
该算是平坝村民针对“捆绑式发展”的第一次抗争,使用的话语武器包
含了“法”与“理”等多种要素。从表面上看也确实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实
践证明这种制度设计最终是失灵的,主要是因为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村
民代表的监管职能形同虚设,门票收入的计算与年底分成缺乏应有的透
明度,这使村民极为不满,认为旅游局在少报门票收入和故意夸大基础
设施与日常管理支出,造成普通村民对门票监督小组成员的不信任。
同时,游客接待的“小组轮流”制度也瓦解了。某些个体农户因为
与旅游管理部门关系较好,可以接待更多游客,其他普通村民则难以取
得客源,村民之间的对立情绪因收益分配不公日趋明显。另外,还有少
6. 这是分割门票收入的口头协定,即 犔 县旅游局答应将平坝羌寨旅游门票收入总额的 50%
在每年年底统一分配给平坝村民,开始主要是按照每户的人口数进行股份制分配,后来则是
综合每户的住房面积和人口数进行统筹分配,具体的数额标准多次变化,多数年份每人都可
分到 200 元左右。
· 1 6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