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0 - 《社会》2013年第3期
P. 170

“ 捆绑式发展”与“隐喻型政治”


              展的故事情境中综合分析,并通过讲述一个相对较长的“发展历程”扩展
              抗争政治理论的解释链条和问题边界,以克服对政治抗争行动“单一化
              解释”的“背景隐藏”困境,期望能够以此深化本研究领域的相关理论。
                  简言之,笔者将通过系统剖析汶川地震灾区平坝羌寨的旅游开发
              历程,特别是“灾后重建”这样的关键事件,探求当地社会发展的基本组
              织模式,并将其总结为“捆绑式发展”。在这样一种发展模式中,基层政
              府与民众之间已不仅是传统的抗争形式,而是表现为复杂多变的关系
              形态,笔者将这种较新的基层社会现象称为“隐喻型政治”。本文将围
              绕这两个核心概念对相关事件过程进行系统论证,对所提出的理论框
              架给予合适充分地解释,并与本领域的相关研究对话。
                  二、案例引入:平坝羌寨的旅游开发


                  笔者在 2008 年汶川地震的后半年首次进入川西北羌族地区开展
              调查,第一站就是平坝羌寨。在之后的三年时间,笔者先后五次前往当
              地进行追踪调查,集中关注当地的旅游开发问题。在此期间,笔者曾与
              当地村民,特别是某些关键人物 2 进行多次访谈,还两次召开有若干村
              民参与的小组座谈,以相互印证他们各自的记忆与说法,由此形成对该
              羌寨旅游开发历程的整体了解。
                  (一)平坝羌寨的早期旅游开发
                  平坝羌寨地处四川省西北高原腹地的岷江支流杂谷脑河沿岸,紧
              靠 317 国道,隶属阿坝州 犔 县,村寨依山傍水而建,呈“鱼”形, 400 位左
              右的居民绝大多数为羌族。经过 20 多年的开发,村寨已逐渐成为阿坝
              州旅游环线上的重要景点。根据当地村民介绍,从 1986 年前后开始,
              就有四川省一些艺术类院校的学生来平坝羌寨写生,偶尔还在农户家
              居住,并给主人一些伙食费,这可以算作当地村民最早开展的游客接
              待。 1993-1995 年,羌寨开始搞自发性的群众运动会,主要是每年 7 月
             5 日的农运会和 3 月 8 日的妇女节,发起人是本村知识分子王俊强和
              村妇联主任。在这些民间活动的影响和宣传下,平坝羌寨的影响力不
              断扩大,县乡两级的领导干部也经常来参加活动。但在当时,还没有发

             2. 这里的关键人物主要是指当地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相关人员,比如当时的
              村干部、首批导游、参与当地旅游发展规划和启动工作的村民积极分子等。

                                                                    · 1 6 3 ·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