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0 - 《社会》2013年第2期
P. 70

文化、历史中的“民族精神”


              动而脱离原来的社会,到另外一个社会去旅行———它可以在不同社会
              之间流动。
                  同时,组成团体的个人之间形成了分工合作的关系,这种分工合作
              有其内容和模式,而这些模式要形成对外一致的反应,即要求一致的态
              度与评判,它往往体现为全体成员所信奉的某种生活理想,只有在这个
              意义上,才能有团结的意识将个人联系成一个功能的团体,也就是社会
              (陶云逵, 1944犪 : 13 )。因此,社会是由两个密不可分的部分组成:一个
              是纵向的、整体性的、具有普遍性的行为原则,可以称为“社会体系”,其
              核心是价值观念;另一个是横向的、特殊的、在一定范围内的行为规定,
              可以称为“社会制度”,例如亲族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它同时还
              是历史变化的(陶云逵, 1944犪 : 14 )。社会制度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个
              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由价值理念决定的行为模式,而文化则要关
              注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超自然的行为模式(陶云逵, 1944犪 : 17 )。
                  陶云逵( 1944犪 : 14 )认为,在这种纵向的价值体系和横向的制度体
              系之间,存在一种对应关系:“任何社会体系都有一个推动行为方式的
              理念原则,这理念原则给意义、给价值标准指挥行为。一个社会体系的
              原则也可以说是这个社会体系的灵魂( 犛犲犲犾犲 , 犲狀犻狌狊 )……根据这个原
                                                      犵
              则,把意义与价值标准灌注到行为模式之中,于是这行为方式,由于所
              灌注进去的意义也就有了意义,也就染着了这精神或灵魂的色彩,普通
              我们就管 它 叫 这 个 社 会 的 特 征,更 适 当 一 点 的 名 词 是 这 个 社 会 的
              ‘ 犲狊狋犪犾狋 ’(其社会在某个时代中的 犲狊狋犪犾狋 )。在另一方面,这个社会的
              犵
                                            犵
              秩序乃得维持,一个社会体系即一个 犐犱犲犪 的体系。总归起来一句话,
              一个社会的社会体系是一个理念的体系( 狊 狔 狊狋犲犿狅犳犐犱犲犪狊 )。”
                  文化作为观念图式给予社会内在的精神支持和神圣性,是社会行
              动的依据,这是陶云逵对文化与社会关系的一个基本判断,主要体现在
              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社会的确是文化的温床,但文化并不依附或局限
              于某一个具体社会内部,相反,它可以为不同社会所分享。
                  第二,个人是文化的载体。因为个人已经经历了社会化的过程,具
              备文化人的资格。陶云逵( 1943犪 : 24 )举了华侨的例子,当一个华人漂
              泊去海外时,身无长物,但只要在当地扎根下来,就会把原来国内的生
              活方式重新表达出来,例如门上贴着红纸的对联,八仙桌上摆着腊味,
              即使他娶的是个土妇,也会把夫唱妇随的那套生活样法重演。实际上,

                                                                     · 6 3 ·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