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0 - 《社会》2013年第2期
P. 50

从类型学到动态研究:兼论信仰的流动


              神、鬼、祖先这三类超自然信仰对象的流动现象,那么我们不仅可以充
              分了解到华人信仰的复杂性,也可以对宗教社会学的一些经典问题(诸
              如神灵的诞生与竞争等)提出新的研究思路。

                  三、信徒的流动

                  信仰流动的另一个重要维度是信徒的流动。宗教社会学在研究信
              徒流动时主要以“改教”( 犮狅狀狏犲狉狊犻狅狀 )概念来加以把握。“改教是指跨宗
              教传统的转换”(斯塔克、芬克, 2004 : 143 ),其关注的重点是宗教身份
              的改变,即从一种信仰转移到另一种信仰。提到改教,人们往往会联想
              到保罗的故事。据《圣经》记载,保罗原名扫罗,是一个与基督教为敌的
              犹太教徒,有一天,他在前往大马色捉拿基督徒的路上,忽然天放大光,
              保罗扑倒在地,听见耶稣问他为何逼迫基督徒,此一经历让保罗从一个
              逼迫基督教的犹太教徒瞬间转变成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保罗的故事成
              为“改教”的经典案例,其传奇性的神秘体验和急遽的信仰转变令许多
              人觉到不可思议。
                  在一些社会学家看来,“改教”一词带有过多的基督教色彩,由此也
              影响了这一术语的普适性,于是有人( 犠犺犻狋狋犪狀犱犅犪犫犮犺狌犽 , 1992 )建议用

              “宗教流动( 狉犲犾犻 犵 犻狅狌狊犿狅犫犻犾犻狋 狔 )”代替“改教”。在他们看来,“宗教流动”
              的提法比较中性,一方面淡化了“改教”的基督教色彩,另一方面也可以
              提醒人们更多关注基督教各主流宗派之间的信徒流动现象,而不是过
              分聚焦于新兴宗教。引入流动的概念还意味着可以将社会分层研究的
              高度成熟的量化技术运用到宗教流动分析中,分析哪些宗教团体彼此
              之间的 流 动 性 更 强,哪 些 团 体 之 间 存 在 着 流 动 的 障 碍 ( 犛狌犮犺犿犪狀 ,
             1992 )。此外还可以分析宏观的结构性因素对宗教流动的影响,比如杜
              克等人( 犇狌犽犲 , 犲狋犪犾 , 1993 )对多个国家之间的宗教的比较研究发现,
              宗教流动往往与宗教管制的程度、宗教市场的开放和竞争程度以及各
              阶层的剥夺程度密切相关。
                  与改教一词在西方社会所带有的基督教色彩相比,该词在华人社
              会中的适用性受到更多的质疑。郑志明( 2002 )认为,汉人社会中与其
              说存在“改教”,不如说广泛存在着“游宗”,意即信众在各宗教之间来回
              游走,今天拜这个神,明天拜那个佛,后天可能还会光顾教堂;他们以开
              放的心态平等对待各种宗教,与各类神灵广结善缘。焦大卫( 犑狅狉犱犪狀 ,

                                                                     · 4 3 ·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