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4 - 《社会》2013年第2期
P. 54

从类型学到动态研究:兼论信仰的流动


              理论相关。扎德和邓同( 犣犪犾犱犪狀犱犇犲狀狋狅狀 , 1963 )的研究发现,最初的
              基督教青年会( 犢犕犆犃 )是一个从事传教的福音机构,由于社会环境的
              变迁,其福音路线受阻,迫于环境压力,基督教青年会的宗教色彩逐渐
              淡化,最终转变成为一般性的社会服务机构。中国也不乏这样的例子,
              马西沙和韩秉方( 1992 )认为,青帮就是由信奉罗教的漕运水手组织演
              化而来。未来值得学界关注的是台湾慈济功德会的走向。在证严上人
              的领导下,慈济功德会从偏居花莲一隅的小宗教团体发展成为台湾地
              区最大的非政府组织,也是华人社会中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慈善组织。
              毋庸讳言,相对于台湾地区其他三个比较有影响的佛教团体(佛光山、
              法鼓山、中台山),慈济的宗教色彩偏淡,其主要任务并非传教而是慈
              善;外界更多地是将其视为基于信仰的组织( 犳犪犻狋犺犫犪狊犲犱狅狉 犵 犪狀犻狕犪狋犻狅狀 )。
              将来,慈济是否会越来越淡化其宗教色彩,像基督教青年会一样演化成
              纯粹的公益组织?哪些因素和机制会促成宗教组织与世俗组织之间的
              转化?这些问题都有待今后进一步的观察与研究。
                  除了世俗组织与宗教组织之间的相互转化,我们还可以关注宗教
              的组织化程度以及排他性程度的变化。在台湾,传统的民间信仰原本
              组织松散,边界模糊;但近三十年来许多民间信仰的精英开始有意识地
              组建教团来应对制度化宗教的竞争( 犔狌 , 犲狋犪犾.2008 );不少鸾堂发展
              出自己的教义、仪式、组织架构和运行章程,形成定期聚会的教团(林本
              炫, 2000 )。在传统社会,很多教派特别强调综摄主义( 狊 狔 狀犮狉犲狋犻犮犻狊犿 ),
              高举“三教合一”、“五教合一”乃至“万教合一”的旗帜。但现在,排他主
              义( 犲狓犮犾狌狊犻狏犻狊犿 )抬头,越来越多的新兴宗教开始提升其排他性程度,例
              如,一些崇奉净空法师的佛教徒形成教团,他们积极参与净空倡导的三
              时二系运动,“在组织内部推行对净空法师的排他性崇拜,即非净空法
              师的说教和物品一概不允许带入道场,除了净空法师推荐的高僧大德
              的书”(谢燕清, 2012 )。这些变化趋势都值得我们研究。

                  五、讨论与结论

                  如前所述,关于中国宗教,学界已经有了太多的类型学研究,而且
              近年来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毋庸置疑,类型学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
              要手段,也是我们理解社会现象的工具,但类型学的知识往往只能告诉
              人们“是什么”而无助于我们了解“为什么”,许多学者已经认识到,类型

                                                                     · 4 7 ·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