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 - 《社会》2013年第2期
P. 28
占有、经营与治理:乡镇企业的三重分析概念(下)
人口流动状况以及货物流通途径等因素入手,才能通过类型分析来揭
示整体结构的特征。费孝通( 1999 : 456 )接着说:“在这两种不同的老根
基上,苏南长出来的是社队工业和后来兴起的乡镇工业,浙南冒出来的
是家庭工业和加工专业市场。苏南是从农副业出工业,以工补农;浙南
是从商贩业出工业,以工扩商。”概言之,两种模式的差别,反映在苏南
地区乡镇企业的生长环境,是要解决“工”与“农”的矛盾关系,而在温州
等浙南地区,治理上突出的则是 “工”与“商”之间的矛盾关系。
首先,两地的田制有很大差别。按照费孝通的说法,江苏人均耕地
较多,传统上是稻业和蚕业最发达的地区,农业是其强大的产业优势。
因此,其传统的社会结构是扎根型的,紧紧附着在土地之上,农业先导,
以工补农,“牛郎织女”。而浙江则是“七山一水二分田”,温州的耕地面
积人均不到半亩田,所以自古以来温州人就不习惯于固着在土地上,呈
现出人口频繁流动的流通型的社会结构,常常走街串巷,游走他乡,“八
仙过海,各显神通”。 21
沿着这样的思考轨迹,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两种不同的社会结构
中,家庭关系的特点也不相同。由于苏南的家庭固着于土地上,很容易
通过亲属关系的网络结构,结成本乡本土的共同体连带关系,表现出很
强的集体性和共有性特征,血缘和地缘关系相结合,将家庭、集体和地
方行政体制并合一处。在不同的体制条件下,三种逻辑既可结合,也可
相互制约,并相继成为主导性的机制。比如,在《江村经济》时期,家庭
在工业化过程中是一种主导性的社会关系,在合作化时期,集体经济的
特点比较明显,而当总体体制的强制作用得到强化的时候,行政主导便
成为一种决定性的机制。而上文所说华西村的例子,则说明当分权体
制留出一定的空间后,行政权威亦可向家长制的方向转化。
与此相对,浙南地区的传统家庭结构却表现出迥然不同的特征。
按照费孝通的说法,“这些飘泊异乡的手艺人和商贩同居家耕地的农家
女相结合,是艺商与农业的结合”。这种家庭结构虽说不是不稳定的,
却是流动的和弥散的,家庭内聚少离多,产业形态上往往带有个体经济
的特征,很适应雇佣制的生产组织方式。在乡镇企业发展初期,温州就
21. 有学者认为,温州的发展 可 以 用 三 个 犕 来 概 括:群 众 的 首 创 性( 犕犪狊狊犻狀犻狋犻犪狋犻狏犲狊 )、流 动
( 犕狅犫犻犾犻狋 狔 )和市场( 犕犪狉犽犲狋狊 )(参见 犔犻狌 , 1992 )。
· 2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