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0 - 《社会》2013年第2期
P. 230

学术史视野下的中国土地革命问题


                                                                 ,
              时所使用的却是阶级分析的基本路数。以黄宗智( 犎狌犪狀 犵1978犫 )对于
              兴国县的分析为例,其文中归纳的“流氓无产者”、“知识分子”、“贫苦农
              民”等所沿用的完全是共产党意识形态下对于乡村社会群体的阶级划
              分,那么这一研究还能在多大意义上称为社会史,本身就是一个疑问,
              因为阶级划分本就是对于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的一种简单归纳,即按照
              经济关系来抽象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和伦理关系。在这种情况
              下划分出来的贫农、中农、富农、雇农乃至所谓的“流氓无产者”只是经
              济上的关系,他们在现实历史中的社会关系和伦理关系是怎样的呢?
              这是既往的社会史视角所存在的一大问题。实际上,这样一套阶级划
              分的标准并不能和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完全对接。以富农问题为例,
              在苏联布尔什维克的划分中,所谓富农实际上是指当时苏联所存在的
              小的农场主,它是一个资本主义范畴内的概念,因此苏联的社会主义革
              命自然强调对富农的革命。但是当富农这一阶级成分被用到分析中国
              乡村社会时,就出现了很大的麻烦,因为在中国乡村社会中,并不存在
              这样一个“资本主义农场主”的富农群体,因此,“富农问题”最麻烦的就
              是需要重新界定究竟谁是“富农”。由此看来,我们需要明确这场阶级
              划分实质上是一个给中国乡村社会中的人“贴标签”的过程。
                  其三,无论是“极权主义”还是“社会革命”,这两代学者的研究都有
              一个内在的明确指向,即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进一步说,
              他们都关心是哪些具体因素促成了成功?史华慈的回答是,“毛主义”
              作为马列主义异端在中共党内斗争中取得了胜利,黄宗智等人的研究
              则强调“社会动员”的成功,后来就具体演变成“土地革命究竟在何种意
              义上成功了”这个问题。在这个意义上,美国的中国革命史研究者并不
              关心共产党政治文化的诞生、绵延与发展等问题,这也并不构成他们的
              核心问题意识。
                  其四,当“土地革命”成为研究的重要议题之后,研究者实际上更多
              考察的乃是共产党政权的“社会经济政策”与“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关
              系问题。早期的美国学者认为“社会经济政策”与“革命的目的”之间是
              相吻合的关系,后来才有了对土地革命究竟是否成功的批评与反思。
              然而即便到了批评与反 思阶段,依然 存在着一 个非常要 害的 问题 没
              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即共产党所 采取的 包括“土地革 命”在 内的 社会
              经济政策纵然与革命的总体目标相冲突,那么它究竟是怎样协调、弥

                                                                    · 2 2 3 ·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