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9 - 《社会》2013年第2期
P. 229
社会· 2013 · 2
入,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粮食供给严重不足,因此客籍的闽粤佃农同赣南
的土著田主之间又产生了阶级意义上的矛盾冲突,并日趋尖锐化,加之
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乡族集团的政治博弈乃至武装械斗,
土地革命前夕的赣南地区有着极为复杂的聚落格局和社区关系。这些
都构成了中共赣南土改的基本历史背景。
与美国中国学研究中的社会史视角不同的是,饶伟新的研究理路
并没有将不同社会阶层对于革命的不同反应作为社会史的实质内涵,
他更关注的是长时段内的具体社会历史条件的变迁以及具体社会关系
的变化(例如宗族、土客关系等)对于革命进程的可能影响。
五、局限与脱节:几点批评性讨论
上文详细梳理了有关土地革命的四个重要研究传统,这些研究传
统存在哪些问题与不足,有哪些内在的张力与困境?这些研究成果及
其局限如何构成后来者研究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进而理解共产主义革
命所形成的独特政党政治传统及其生成过程的新的起点呢?
(一)“抽象”:美国中国革命史研究的困境
在美国中国革命史的研究范式之下,既有研究存在如下问题:
其一,围绕“毛主义”和“极权主义”之争的最大问题在于,两种观点
中无论哪一派都将具体的论述过程转化成了中共高层领导人之间的权
力斗争,从而用较为抽象的方式来处理中国的共产主义革命究竟是不
是极权主义这一重要理论问题。孙立平( 2005 )曾经指出,极权主义的
研究传统和范式强调列宁主义政党的作用以及领袖个人的领导能力,
在他们看来,共产党中国几乎不存在自主性的社会制度与社会过程,国
家权力的实践只是塑造了原子化的大众。与此同时,由于研究资料等
的限制以及问题意识本身的特殊性与限定性,这一时期有关这一问题
的争论人为地割裂了上层政治人物与下层社会之间的关系,割裂了国
家权力实践与现实社会进程之间的关系。
其二,无论“极权主义”范式还是“社会革命”范式,一个共同存在的
问题就是对于核心问题的抽象化理解。就“极权主义”范式而言,研究
者将一切都抽象成为政党领导人、政治精英之间的权力斗争和派系关
系;而就“社会革命”范式而言,这一抽象化理解则是指其抽象的“社会
史”研究进路,简单来说就是在分析中国社会某一地域的区域社会文化
· 2 2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