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7 - 《社会》2013年第2期
P. 227
社会· 2013 · 2
在理解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这一问题上,陈翰笙所选择的切入路径
是土地与农民关系。 14 在 1936 年出版的《解放前的地主与农民》一书
中,陈翰笙( 1984 )在以人口与劳动力作为主要标准 15 划分农村阶级的
前提下,集中分析了广东农村的土地分配与使用情况,对围绕土地而产
生的复杂剥削机制进行了详细剖析,重点揭示了在残酷的封建剥削下,
广东乡村社会中所发生的阶级分化、劳动力流失、农村凋敝等一系列问
题。在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考察下,陈翰笙认为,当时的中国乡村社会
并非资本主义性质,而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同时,中国乡村社会的
种种危机,其症结也并不在生产规模与生产技术,而在于土地分配的严
重不均以及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即大量占有土地却不事耕种
的大地主的存在及其对贫农的剥削。在此基础上,陈翰笙等中国农村
派学者强调,解决危机的出路既不是改进农业生产技术,也不是扩大农
业生产规模,而是彻底废除不合理的制度,改变畸形的生产关系,如其
所言:“我更明确地看到中国就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废除封建
的土地制度,进行土地革命,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唯一正确的道路”(陈翰
笙, 1988 : 49 )。
(二)傅衣凌与“乡族势力”
以陈翰笙为代表的“中国农村派”实质上是以人口和劳动力等经济
要素为核心内容,构成了以“生活水平”为主体的农村阶级划分标准,也
就是说,是用经济因素的生产关系来对社会性质进行判断,进而得出了
有关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判断。与这一思路有所不同的是,傅
衣凌( 2007 , 2008 )尽管同样强调所有制结构,但他并没有像陈翰笙等人
14. 陈翰笙基于广东农村调查而展开的讨论实际上对中国农村社会性质做出了“半封建”的
判断。除此之外,陈翰笙还通过在安徽、山东、河南烟草区进行的调查,完成了《帝国主义工业
资本与中国农民———中国烟农生活研究》一书,在这本书中,陈翰笙( 2002 )明确指出当时的中
国农村同时也陷入了“半殖民地”的境地:外国金融资本往往通过将新的烟草品种引入中国而
给中国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提供更多的剥削机会,从而导致中国产烟区的农民受到帝国主
义与封建主义的双重剥削,生活水平每况愈下。
15. 陈翰笙( 1984 : 11 )强调以生活水平作为标准对农民进行划分,而生活水平的标准则是土
地和劳动力。他认为,应该首先确定每户平均人数,然后计算出维持这一平均人数所必须的
土地亩数和所需要的必要的劳动力人数。据此首先确定中农———依靠自己的土地收入自给
自足,无任何雇佣关系的农户即为中农,而劳力的总消耗超过一般自给自足的中农家庭所需
要的总劳动力的消耗,或者耕种土地面积超过中农耕种土地面积的平均数的农户,即为富农,
反之则为贫农。
· 2 2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