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2 - 《社会》2013年第2期
P. 222

学术史视野下的中国土地革命问题


              中的农村阶级划分标准究竟是“左”还是“右”,从而使得具体而复杂的土
              地革命的历史进程成为“路线史”的缩影。杨奎松( 2009 )有关《五四指示》
              的讨论同样陷入了“左”与“右”的路线之争中。《五四指示》是党史争论
              中的一个焦点问题,简单地说,《五四指示》是对之前抗日统一战线下“农
              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的一种调整,即开始主张实行
              “耕者有其田”的土地革命。这一土改政策引起党史界“是否彻底”的争
              论,因为当时并没有明确提出“耕者有其田”,而只是强调对地主进行“清
              算减租”的斗争,然而,随着清算斗争的深入,这场土地改革又陷入了
              “左”的危机。应该说,杨奎松对《五四指示》进行的考证诚然属于史学范
              畴,但其问题意识仍然在于“左”与“右”的判断,同时也包括下面即将提
              到的“平反”与“正名”。
                  其二,“平反—正名”。所谓“平反—正名”,是指党史研究者通过不
              断地考据史料而希望达到对某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重新评价与定
              性。比如,某一时期的土地革命政策是否过火?土地革命的发起者究
              竟是为了完 成 战 争 动员 还是 为了 农民的 切 实需 要?这 其 中,杨 奎 松
              ( 2009 )有关土地改革的研究实际上驳斥了“战争动员论”的说法。
                  随着中共党史研究的逐步“史学化”过程,党史研究的青年一代的问题
              意识也发生着微妙的转化,他们逐渐不再局限于“路线之争”,而开始通过
              史料的搜集与考证去尝试解释历史现象。王才友( 2011 )有关中央苏区土
              地革命的研究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通过对东固根据地分田运动的研究,
              王才友深刻揭示了土地革命中外来干部与地方干部之间的矛盾冲突。在
              分田运动中,地方干部的利益受到冲击,进而形成两大群体的冲突,这成为
              土地革命深入的主要障碍,甚至造成了江西苏维埃的失败。 8

                  三、从社会史到口述史:口述史研究传统的发端与变化

                  在土地革命的研究传统中,清华大学孙立平、郭于华在 20 世纪 90
              年代发起并持续至今的“ 20 世纪下半期中国农村社会变迁口述资料搜
              集计划”占据着相当的位置。在问题意识转变为作为“社会革命”与“大


             8. 有趣的是,王才友的研究和本文所梳理的美国中国革命史的研究趋向有很多暗合之处———
              尽管它与美国中国革命史研究的问题关照不尽相同———他并没有着力讨论土地革命的现实动
              员效果问题,而是将土地革命的问题转化为本地干部与外来干部的冲突问题,并以此来理解苏
              区土地革命乃至整个江西苏维埃运动的失败。

                                                                    · 2 1 5 ·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