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0 - 《社会》2013年第2期
P. 220

学术史视野下的中国土地革命问题


              调这是从“政治史”到“社会史”的转向,例如黄宗智( 犎狌犪狀 犵1978犪 )就
                                                                   ,
              认为,早期史华慈、魏特夫等人的研究尽管有很多争论与分歧,但他们
              都属于局限在权力斗争层面的“政治史”研究,并进而提出了共产主义
              革命的“社会史”视野。通过上面的梳理我们会发现,这一转变并不仅
              仅是研究视角上的“向上”还是“向下”的问题,其背后蕴含的是两代学
              者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意识的差异:史华慈和魏特夫关心的是如何理解
              “毛主义”与极权主义的问题,而以黄宗智为代表的第二代学者则认为
              共产党革命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成功完成了社会动员,激发了大众对
              革命的参与。
                  正是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土地革命成为重要的研究议题和学术研
              究的聚焦点。既然第二代学者将理解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要点放在了
              社会革命的层面上,那么以重新分配土地和划分农村社会结构(阶级划
              分)为主要内容的土地革命自然成为研究的重要议题。应该说,大多数
              有关土地革命的研究都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始的。 6

                  (三)动员目标与现实效果
                  既然基本的问题意识已从是否极权主义转化为社会革命和大众参
              与,而土地革命被作为社会革命与大众动员的实现路径来加以理解,那
              么问题接踵而至,即土地革命究竟在多大意义上完成了动员的任务?
              沿着这一基本疑问,学者就土地革命的现实效果展开了激烈讨论。
                  金一平( 犐犾 狆狔 狅狀 犵 犑.犓犻犿 )和徐金一( 犎狊狌犓犻狀 犵 犢犻 )等人认为,共产党
              在中央苏区时期的土地革命在政治和经济两个层面都起到了战争动员
              的巨大作用( 犓犻犿 , 1973 ; 犎狊狌 , 1980 ,均转引自王才友, 2011 ),而后来的
              学者则开始注意到土地革命动员的局限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古德
              曼( 犌狅狅犱犿犪狀 , 2000 )的研究,他认为农民投身参与革命与中共的分田之
              间并没有逻辑上的直接因果关系。
                  问题由此进一步深入,为什么苏区的分田运动不能达到其预期效
              果?韦思谛( 犃狏犲狉犻犾犾 , 1990 )指出,中共之所以能够在乡村 社 会发 动 革
              命,其重要的依靠力量是本地的青年学生群体。这些学生作为中共力
              量深入到乡村地区指导革命,并充分利用其当地人的优势发动自身的

             6. 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共产主义革命究竟能否理解为一场单纯的社会革命与
              大众动员,本身就是个值得深入讨论与反思的问题。笔者将在下文中进行简要论述。

                                                                    · 2 1 3 ·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