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8 - 《社会》2013年第2期
P. 218
学术史视野下的中国土地革命问题
直停留在所谓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之中。魏特夫的研究引起了很大反
响,其笔下的所谓东方专制主义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实际指向了共产党
的极权统治,他认为,包括苏联和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制度不过是东方
专制主义的翻版罢了。在魏特夫之后,鲍大可( 犇狅犪犽 , 1960 )在其著作
《共产主义的中国和亚洲:对美国政策的挑战》一书中,首次公开将中国
的共产主义定义为极权主义。
继承 了 魏 特 夫 这 一 脉 观 点 的 主 要 是 包 括 麦 克 莱 恩 ( 犆犺犪狉犾犲狊犅.
犕犮犾犪狀犲 )在内的一系列研究者,后者在 1958 年出版了《苏联政策与中国
的共产主义, 1931 — 1946 》一书。在这些研究者看来,史华慈的最大问
题就是没有考察当时共产国际以及苏联对中国的影响,也没有去处理
苏联革命与中国革命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异同。
接续史华慈观点与传统的是施拉姆( 犛犮犺狉犪犿 , 1963 ),他强调要看
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经验的结合情况,指出不仅要考察
在二者 结 合 中 孰 轻 孰 重,而 且 要 考 察 二 者 是 如 何 结 合 的。 迈 斯 纳
( 2004 )则继续强调“毛主义”并非极权主义,而是马克思主义,因为毛保
持着“乌托邦主义”的冲动,同时又根据中国国情,将马克思主义同所谓
的“民众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塑造了“毛主义”主导下的共产革命。
另一不能忽略的著作就是魏斐德( 犉狉犲犱犲狉犻犮犠犪犽犲犿犪狀 )的《历史与意志:
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一书,这本书认为共产党的胜利源泉乃是抗日
战争时期的农民民族主义,并强调共产党具有动员农民民族主义的强
大能力,以此回击苏联阴谋论和苏联影响说(魏斐德, 2005 )。魏斐德对
于农民民族主义的解释思路也为其后大众动员、社会革命的基本视角
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革命与大众参与
在极权主义与毛主义激烈争论的时期,研究者或限于材料,或由于
理论视角的局限,只将焦点汇聚在上层政治精英的身上,研究共产主义
者本身的哲学思想与政治理想以及政治精英之间的权力斗争。这些研
究都与下层社会没有直接的联系,而在这一思路下,土地革命也还没有
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这种情况在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发生了转变,
美国的中国革命史研究开始不只将中国共产主义革命作为“毛主义”或
是“极权主义”来理解,而是将其作为一场社会革命和大众参与过程来
加以考察。
· 2 1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