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1 - 《社会》2013年第2期
P. 221
社会· 2013 · 2
人际网络建立起乡村组织,同时,这些人也往往被派到非本籍的乡村地
区指导革命。这就构成了所谓“外来干部”与“地方干部”两个群体。正
是他们之 间 的 张 力 使 得 土 地 革 命 没 有 达 到 预 期 的 效 果。 韦 思 谛
( 犃狏犲狉犻犾犾 , 1987 )指出,在江西苏区的分田过程中,地方干部与外来干部
(多为当地驻军或者中央派出的工作组)在分田等问题上存在很多不同
意见,本地干部往往会抵制侵害到自身利益的土地政策,从而导致土地
改革受到阻碍,而外来干部往往通过强制甚至带有恐怖色彩的手段(如
肃反)来清除这些障碍。这样一些冲突和张力往往会影响土地革命在
实际运作中的动员效果。此类研究实质上都是在讨论和回应土地革命
究竟在多大意义上实现了社会动员这样一个基本命题,因此,都可看作
是对土地革命的效果的研究。
二、从“意识形态”到“历史学”:中共党史研究的史学化趋势
有关中国革命史的研究在国内学界属于中共党史研究的范畴,发
展到今天,虽然党史研究的史学化趋势 7 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仍
然存在着局限,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没有完全走出“平反/正名”模式,这
在有关土地革命的研究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其一,“路线之争”。所谓路线之争,是指在中共党史研究中,很多
难点、热点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激烈争论,其研究与考证的目的往往是
要证呈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是否属于某一路线。落实到土地革命
的具体议题中,“路线之争”集中体现为研究者经过大量考证,试图说明
某一土地革命的具体政策在当时是否正确的抑或错误的路线。其中最
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温锐、谢建社( 1991 )所著《中央苏区土地革命研究》
一书,在这本书中,作者将中央苏区土地革命的具体现实嵌套在官方叙
事的“左”与“右”的路线摇摆中,用大量的篇幅去讨论中央苏区早期土改
7. 杨奎松( 1999 )曾经将中共党史研究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 1979 年之前为第一阶段,主要特
点是“将中共党史研究等同于政治宣传与政治教育”;第二阶段是 20 世纪 80 年代,这一时期
学界出现了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新迹象,对中共党史上的一些重要问题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新
说法,但是总体状况并没有根本扭转; 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的党史研究则构成了第三阶段,这
一时期的研究无论从史实,还是从史论抑或是从方法上都已经逐渐脱离政治领域而进入史学
研究领域,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史学方法在党史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实际上,杨奎松所划分的
这三个阶段,恰恰勾勒出了中共党史研究领域中呈现出的鲜明的史学化趋势。
· 2 1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