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7 - 《社会》2013年第2期
P. 217

社会· 2013 · 2

              应该说,土地革命这一研究议题是作为“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这一问题
              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因此,首先需要从“中国共产主义革命”
              本身的渊源与流变出发对相关学术研究进行梳理,才能明确土地革命
              在相应问题谱系中的位置。
                  在美国的中国学研究领域,中国革命史的研究一直占有极为重要
              的位置。从美国中国学研究所关心的核心问题及理论视角来看,大致
              可以概括为从“极权主义”到“社会革命”这样一个主要的变化过程。 2

                  (一)“毛主义”与“极权主义”
                  最初 对 中 国 共 产 主 义 革 命 产 生 兴 趣 和 关 注 的 是 以 史 华 慈
              ( 犅犲狀 犼 犪犿犻狀犛犮犺狑犪狉狋狕 )为代 表 的 一 代 美 国 学 者,他 们 围 绕 领 导 共 产 党
              政权夺取革命胜利的“毛主义”究竟是不是“极权主义”这一问题展开
              了长达十年的争论。史华慈在 1952 年发表了他的重要著作《中国的
              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提出了“毛 主义”的 概念,从 而 将中 国的
              共产主义定义为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异端。史华慈( 2006 : 184 )关心的
              基本问题在于:“以某种信仰为基础的历史运动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偏
              离最初的基本前提而依然保持 它的 特性? ”在他看来,“毛 主义”的特
              征不在于理论层面,而在于战略层面,即一个按照列宁主义原则组织
              起来的、由于信仰马克思列 宁主 义的 基本信 条 而充 满活 力 的 政党 组
              织,这个组织的群众基础则是由纯粹不满的农民所组成;“毛主义”的
              战略与有力的外部环境密切相关,在前期,他选择将根据地建立在几
              省交界地区,从而远 离行 政和 军 事 权 力 的 中 心 地 区;而在后期,则主
              要利用了民族主义情绪将农民组织起来,结合在一起,最终将中国共产
              主义运动推向了胜利。
                  魏特夫( 犓犪狉犾犠犻狋狋犳狅 犵 犲犾 )则不同意史华慈将“毛主义”归结为“马列
              主义异端”这样的判断,尽管在最初他并未直接处理中国的共产主义革
              命这一具体议题,而是通过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来回应史华慈的命题。
              在魏特夫( 1989 )看来,在中国社会中,社会生产方式并非如同马克思所
              定义的那样经历了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的不同发展阶段,而是一

             2. 实际上,在海外中国研究中,美国的中国革命史研究只是诸多研究传统中的一条线索。除
              此之外,日本在二战后也有过关于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相关研究,而台湾地区学术界对于中
              国革命的研究与讨论传统一直延续至今。由于作者本身学力所限,同时考虑到篇幅限制以及
              本文“土地革命”这一核心议题,在这里不涉及这两条研究脉络。

              · 2 1 0 ·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