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5 - 《社会》2013年第2期
P. 225

社会· 2013 · 2

              “事件”、“过程”等的重要性,但其基本的问题意识却指向作为一种文明
              的共产主义。
                  口述史研究传统敏锐地把握住了土地革命中“苦”这一底层叙事中
              呈现出来的社会性表达。在研究者看来,“苦”并非个体性的情绪化表
              达,在整体国家政权建设与革命历史进程这一基本框架下,底层叙事中
              “苦”的表述实质上具有了普遍性的意义,我们只有在社会的、历史的面
              相上去理解“苦”的含义,才能回答下列复杂的问题:普通人如何在宏大
              的社会工程或社会实验中容身与适应?作为社会底层的普通农民又如
              何在其中生存?如何经历、感受和评判这一历史过程?他们的生活世
              界和精神世界因而发生了哪些改变?这些都需要研究者认真倾听和思
              考。从普通人的经历和讲述中理解革命的过程和逻辑,这也是研究者
              探寻和书写“受苦人”历史的动力来源之一(郭于华, 2008 )。
                  局限于一个或几个村庄的底层叙事文本中,“受苦人”对于“苦难”
              的讲述在口述史的文本中呈现出了远远超越个体性痛苦的意涵,这其
              中包含着对共产主义文明的整体关照,无论是共产主义文明的运作逻
              辑还是这一社会实验的历史效果,都在其中得到了具体的呈现。
                  (三)权力实践与精神图像
                  既有的作为“大众动员”的土地革命研究,更多处理的是权力、利益
              等层面的具体问题,而建立在底层叙事基础上的口述史研究并不局限在
              “权力实践”的单一面向上,而是尝试将土地革命场景中的权力实践与农
              民整体的国家观念、精神结构乃至革命的“心灵后果”一同勾画出来。
                  郭于华、孙立平( 2002 )通过对“诉苦”这一权力技术的过程—事件
              分析,呈现了革命进程中农民国家观念形成的微观历史进程。研究指
              出,诉苦将农民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提取出来,并通过“阶级”这种中
              介性分类范畴与更宏大的“国家”、“社会”等话语建立联系。
                  李康( 1999 )通过对华北西村土地革命的口述史研究,呈现出了在
              精神气质与心灵结构这一层面上,“革命”对于普通农民的历史形塑。
              文章指出,农民在土地革命的权力实践过程中,逐渐接受了国家主导的
              “革命意识形态”的精神结构,并和自身日常生活世界中的逻辑相互融
              合,从而完成了“从革命到革命”的转变。
                  口述史实践为研究者提供的不仅是底层历史的叙事文本,也不仅
              是国家—农民关系的现实形态,更是一种革命意识形态在权力实践过

              · 2 1 8 ·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