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8 - 《社会》2013年第2期
P. 228

学术史视野下的中国土地革命问题


              那样,从所谓“生活水平”这一要素入手来划分乡村社会的不同阶层,而
              是从乡村社会的既有土地制度及其所有制结构着手,考察由此产生的
              具体社会势力与社会关系。
                  傅衣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明清时期的佃农经济(契约文书)、农民
              斗争(奴变)、商业商人(手工业)。他希望通过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史
              的研究,回答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史论战与社会性质论战中所提出
              的有关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命题以及中国农村社会关系的现实命题。
              傅衣凌认为,处理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要去处理土地制度,但是又不能简
              单地从土地制度本身去理解这一问题,而应该考察其他社会诸要素。
              傅衣凌( 2007 : 9-25 )指出,秦汉以后,各个地方乃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
              济,名义上受命于中央,实际上自己可以做主。在这种地方分权制度
              下,土豪、士绅是地方上的主要政治与社会力量。他用“乡族势力”来形
              容这一力量,它是由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所组成的一种社会力量。这
              些人大部分属于非身份地主,他们不一定占有很多土地,有的是已失去
              现实政治地位的望族之后,但可以凭借其族大丁多的特点,在地方上拥
              有特殊势力,可以武断乡曲,豪霸一方(傅衣凌, 2008 : 79-104 )。在傅
              衣凌看来,这些乡族势力可以左右土地交易,从而阻碍生产力的合理配
              置和有效发展。因此,只要乡族势力存在,那么无论怎样改良治理结构
              或者发展地方工业,都不能真正解决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傅衣凌对于
              这一问题的判断尽管并非直接与土地革命相关,但却开启了一条以社
              会生产关系来进行社会经济史研究的传统,即从所有制结构以及在此
              基础上具体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发去展开研究。
                  (三)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新动向
                  时至今日,在有关华南地区社会经济史研究领域又出现了经由社
              会史处理革命史问题的新趋势。研究者们开始尝试将长时段内的社会
              史、经济史的变化状况作为理解一个地区土地革命的基本背景,其中较
              有代表性的是饶伟新( 2002 )关于赣南土地革命历史背景的研究。他从
              区域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出发,对赣南地区的生态环境、经济结构、社会
              文化传统等因素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赣南地区从明初到清末发生了
              巨大的历史转变,特别是经历了大量移民之后的赣南地区,在土地革命
              前夕已经形成了闽粤流民、客家移民同赣南土著之间的剧烈冲突,并且
              在土客冲突这一层面之上,往往还夹杂着复杂的阶级冲突。由于移民涌

                                                                    · 2 2 1 ·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