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 - 《社会》2013年第2期
P. 22

占有、经营与治理:乡镇企业的三重分析概念(下)


                  承包制改革的推行虽依次展开,带有渐进改革的特点,但从乡镇企
              业两次飞速扩张的统计数字来看,这一改革的政策推进过程仿佛是一
              场政治运动。 1984 年随着中央 1 号、 4 号文件的颁布实施,乡镇企业遍
              地开花,户办、联户办企业与乡村所属集体企业皆纳入乡镇企业的范
              畴。 1984 年乡镇企业的数量从上一年的 134.64 万户猛增到 606.52 万
              户。 1984 年 5 月份,仅在浙江省一省范围内,农民就集资 1.4 亿元人民
              币,兴办起 2 万多个乡镇企业。 1992 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契机,
              乡镇企业的经济总量、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均取得了快速增长。 1992
              年乡镇 企 业 的 营 业 收 入 比 1991 年 增 长 48.82% ,固 定 资 产 增 长

             28.11% ,流动资产增长 29.27% ,税金增长 44.39% 。 1993 年在 1992
              年的基础上又上了一个台阶,营业收入、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和税金分
              别增长 82.88% 、 57.66% 、 84.08% 和 74.88% 。 11 乡镇企业的这种发展
              态势,显然不是一种自发性的经济发展轨迹,而带有造势运动的色彩,
              很多地区都出现了“大小工厂满天星”、“消灭空白行政村”的情形。 12 由
              于各地乡镇企业纷纷上马,加之乡镇企业本身又具有多形式、多层次、
              多门类、多渠道的独立、合作或集体经营的特点,造成了占有关系极端
              复杂、模糊、混乱的情况。 13 无论承包人、村集体还是地方政府,在改革
              浪潮的促动和催迫下,都愿意权宜地从“搁置产权”、“经营至上”的原则
              出发,来迅速拓展市场领地。
                  事实上,乡镇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中,占有和经营关系也充分表现
              出双轨制的特征。围绕承包制而建立的一整套话语体系,都将乡镇企
              业围绕国家、集体、家庭或个体而形成的复合性占有关系作为存量存而
              不论,“只干不说”,一味地拓展经营业务和经营空间;同样,地方政府也
              秉持“不争论”的原则,只将绩效作为合法性的唯一依据。 14 在这个意义
              上,承包经营中的“承包”和“经营”实属同一个话语范畴:承包意味着要


             11. 参见:尚列、刘小玄, 2001 ,《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变化》,见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研究
              所网页: 犺狋狋 狆 :// 犻犲.犮犪狊狊.犮狀 / 狔犼 犾狑 / 01.犪狊 狆 ? 犻犱=125 。
             12. 参见:杨小凯, 2011 ,《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注 31 。
             13. 戴慕珍( 犗犻 , 1989 )指出,在市场转型的过程中,“由群众路线带来的信息的向上流动,并非
              源自农民自下而上的努力,而是国家自上而下的像开启或关闭阀门一样加以调控”。
             14. 邓小平( 1993 : 374 )在 1992 年初的“南方谈话”中说:“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
              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
              试,大胆地闯。农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应如此。”


                                                                     · 1 5 ·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