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 - 《社会》2013年第2期
P. 20

占有、经营与治理:乡镇企业的三重分析概念(下)


              制下,地方政府想方设法借钱找钱大规模兴办乡镇企业,则是为大幅度
              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目标而做的努力( 犗犻 , 1992 ),以致在广大农村地
              区,甚至在内地一些工业化程度很低的地区,出现了“乡乡办厂,村村冒
              烟”的热闹景象。 6 因此,从治理体制的角度看,双轨制为乡镇企业的自
              由选择路径和非体制性的市场化运作提供了制度保护,而包干制则从
              体制路向上对地方政府行为产生了制度激励。乡镇企业的发展命运亦
              随着体制治理的变迁轨迹起起伏伏,最终随着 90 年代中期“分税制”改
              革的出台而陷入衰落。 7
                 2. 承包制话语
                  上文有关体制治理的分析,说明乡镇企业的兴起依靠的不仅是基
              层社会的自发动力,而且在更大程度上依靠的是体制动力。从根本上
              说,这一体制动力并不仅仅限于包干制提供的地方政府激励,更在于乡
              镇企业的发展历程蕴涵着 20 世纪 80 年代改革的基本路线。我们不难
              看出,自 70 年代末从广大农村全面铺开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社
              队企业的承包制改革,到国营企业放权让利所推行的厂长(经理)承包
              经营责任制,再到从中央到地方按照“下管一级”逐级分包的财政包干
              制 8 ,甚至是经济特区战略的实施,无不以“包”字当头,用承包话语来
              统领上上下下掀起的改革浪潮。
                  概言之,承包制改革的政治性意涵是非常明显的。双轨体制的政
              治涵义是在这样一种判断上得以体现的:即仅靠存量体制的常规治理
              无法有效实现改革目标,只有通过扩充增量才能突破存量体制的束缚,


             6. 参见新闻报道《从“村村冒烟”到“集中连片”:安徽含山县铜闸镇工业小区的调查》。该报
              道称:“ 80 年代末和 90 年代初,铜闸镇在当时‘消灭空白行政村’的思想指导下,刮起大办乡
              镇企业风,除原有的 20 家镇办企业外,下辖 17 个行政村呼啦啦一下办起轮窑厂、粮油加工
              厂、石灰窑厂、石料矿、小复合肥厂等 39 家。然而,这些村办企业好景不长,到 90 年代中期,
              除少数几家粮油厂仍然开机为当地农民加工粮油外,其余的企业关门的关门、停产的停产。
              结果,不仅毁坏了大量农田,还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17 个行政村少则几万元,多则几十万元。”
              引自新浪网( 2001 ): 犺狋狋 狆 :// 狀犲狑狊.狊犻狀犪.犮狅犿.犮狀 / 犮 / 287792.犺狋犿犾 。
             7. 由于分税制确立了中央与地方共同分享工业企业增值税的财政制度,加之增值税属流转
              税类,按企业进项和销项额度征收,使得地方政府兴办企业的热情受到极大打击,从此乡镇企
              业迅速衰落(参见周飞舟, 2006 )。
             8. 财政包干制的雏形从 1980 年就开始形成,中央与 15 个省实行的是“划分收支、分级包干”
              的财政体制,到 1985 年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实行的是“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
              财政体制。

                                                                     · 1 3 ·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